中国民众的政治成熟只相当欧洲中世纪
今天中国民众政治成熟程度只相当欧洲中世纪
——从中国人“好皇帝”的追求看中国社会
---
引言
在21世纪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与基础设施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在政治文化层面,中国社会却依旧显得十分幼稚。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广大民众的政治诉求,并非基于制度、法律或权利,而是寄托在一个“好皇帝”的想象之中。
在舆论场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是上面知道了,就会为百姓主持公道。”又或者:“只要有一个清廉、英明的领导人,中国就会繁荣昌盛。”这种想法,把国家的兴衰系于个人的品质,而非制度的力量。它不仅折射出中国民众长期以来的“臣民心态”,也表明中国的政治成熟程度依旧停留在欧洲中世纪阶段。
欧洲早在几百年前便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的思想革命,确立了以制度代替个人、以宪法限制权力的政治现代化。而中国至今仍在等待“好皇帝”的到来,显示出思想上的严重滞后。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欧洲对比、当代现象与未来出路几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与后果。
---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中的“好皇帝”情结
1. 起源:尧舜禅让的神话
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最早叙事,是“尧舜禅让”的故事。尧、舜被塑造成至圣至仁的“天子”,他们把王位传给贤能之人,而非自己的儿子。这一神话为后世政治文化奠定了基调:天下是否安定,不取决于制度,而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与品格。
这种叙事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政治心理:社会的幸福与安宁,不是依赖全民共同建设的制度,而是依赖某个圣贤式人物的仁慈与智慧。
2. 历代明君的塑造
中国历史书写中,充满了对明君的歌颂。唐太宗“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甚至朱元璋开国初年的“励精图治”,都被描述为天下太平的典范。历代统治者也深知这一点,往往通过自我塑造与儒家教化,树立“圣君”形象,以赢得民心。
这种叙事强化了民众的“好皇帝”期待:只要领导人贤明,百姓就会有好日子。
3. 坏皇帝的反衬
与明君相对的是昏君与暴君:隋炀帝、明末的崇祯、清末的慈禧。历史的残酷事实是,坏皇帝的比例远远高于好皇帝。理论上,这本应促使民众意识到依赖个人品格的荒谬,转而寻求制度化的约束。然而中国社会却没有走出这一逻辑,而是形成了一种悖论:因为坏皇帝多,才更渴望出现一个真正的好皇帝。
于是,中国历史在“明君—暴君—改朝换代”的循环中往复,民众始终停留在中世纪式的幻想里。
---
第二部分:欧洲中世纪与启蒙运动的对比
1. 中世纪的相似性
在欧洲的中世纪,民众同样把希望寄托于“好国王”。农奴祈求领主仁慈,农民在教堂里祷告,希望国王公正。政治秩序被认为是上帝赐予,王权神授,百姓是臣民而非主体。这与中国“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如出一辙。
欧洲和中国在这一阶段几乎并无差别:民众普遍缺乏制度意识,社会依赖于个人善恶。
2. 突破:制度革命
不同的是,欧洲最终完成了制度性的突破:
英国的“光荣革命”(1688年):王权受到议会限制,确立了立宪君主制,国王不再是无限权威。
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通过宪法明确政府只是“人民的代理人”,个人权利得到制度保障。
法国大革命(1789年):彻底摧毁了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宣告主权在民。
这些革命让欧洲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民众不再依赖“好国王”,而是通过制度保障来追求权利。
3. 启蒙思想的关键转折
制度变革背后是思想解放。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主权在民”,洛克强调“政府是人民的代理人”,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这些思想彻底颠覆了中世纪心态,推动民众从“臣民”转向“公民”。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19世纪末也接触到西方思想,但并未完成这一心理与制度的转型。
---
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中世纪回声”
1. 反腐热潮的本质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最典型的政治运动是“反腐”。广大民众对腐败痛心疾首,但他们的期望依旧是“最高领导人能整治官僚”。这与中世纪农民祈祷“好国王”的心态别无二致。
许多人相信,只要皇帝“知道了”,就会“清明天下”。反腐被塑造成皇帝的“恩德”,而非制度的必然。
2. 制度缺陷
反腐的局限在于,它往往随着领导人的意志起落,而不是基于司法独立或制度监督。一旦政治风向转变,所谓“运动式反腐”便会停止,腐败重新滋生。
没有制度化的制衡,反腐只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非社会的常态机制。
3. 社会心理
这种依赖性心理,使民众始终把领导人视为“父母官+包青天”的结合体,而不是一名必须接受监督的公务员。政治参与仍停留在“臣民跪求”的层面,而非现代公民的制度化表达。
---
第四部分:海外中国人的“强人迷信”
1. 留学生与新移民的表现
即便是在海外,许多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依旧表现出对“强人政治”的迷恋。他们在自由社会里享受言论自由和司法独立,却常常讥讽西方民主“太乱”,甚至认为中国“还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
2. 文化烙印
这种心理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深层烙印。数千年来,中国人习惯了依赖强权,缺乏逻辑训练与公民教育。哪怕走出国门,许多人依旧无法摆脱“臣民心态”。
3. 欧洲的对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人在启蒙时代完成了思想解放,逐渐形成“权利优先”的现代意识。中国人出国后仍旧怀念“强人政治”,正说明中国社会整体思想启蒙的缺失。
---
第五部分:政治启蒙的缺席与未来的出路
1. 启蒙缺席
中国近代虽有“五四运动”,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但这一启蒙未能深入社会。大多数人仍旧在文化与心理上保持“臣民”的习惯。鲁迅早在上世纪就批判国人“做奴隶而不自觉”,一百年过去,依旧如此。
2. 走出中世纪的条件
若要摆脱这种困境,中国必须完成以下转变:
培养公民意识:让民众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而非臣民。
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宪法、司法独立、媒体监督来制衡权力。
破除个人崇拜:社会希望必须从“好皇帝”转向“好制度”。
3. 观念革命的必要性
政治的根本成熟,是心理与制度的双重革命。从“臣民”到“公民”的跨越,才是中国现代化的真正起点。
---
结论
今天的中国,物质现代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政治文化却仍停留在欧洲中世纪的水平。无论是国内的反腐热潮,还是海外中国人的强人迷信,都表明“好皇帝”情结根深蒂固。
这种心态使中国社会陷入历史循环:一代又一代人呼唤“明君”,一代又一代人失望,周而复始,毫无出路。真正的出路在于观念与制度的彻底转型:把信仰从“好皇帝”转向“好制度”,从“臣民”转向“公民”。
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告别中世纪的黑暗,真正走向现代文明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