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索:上海之子的《上海少女》

作者:芨芨草
发表时间:
+-

裘索:上海之子的《上海少女》

1.jpg

去事务所的电梯口西面的一号门更近,而我却择南边的二号门而入,那是因为我要和
《上海少女》,我的好姐妹美英打个照面。
摩楼二号门的玻璃体的大堂映照出的蓝天白云宛如置身户外,进出的人们总会仰视一
下那件一手执香扇、一手提乌笼,一袭旗袍裹身的《上海少女》铜像,观赏她那无尽
的温婉中不胜凉风的娇羞,还有那份浅浅的小自恃。《上海少女》是上海的儿子陈逸
飞在泰康路SOHO工作室创作完成的大型城市雕塑,是将平面油画中的上世纪三、四十
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翻膜成立体雕塑,刻画的是一位身姿婀娜略显自信的上海少女。这
件将精致唯美的风格雕塑到极致的《上海少女》,唤起人们对老上海和老上海女性的
怀旧情怀,作品的模特是陈逸飞的娇妻宋美英。

2.jpg

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少女》被安放在新天地的”逸飞之家”,这件3.08米高的大型
雕塑常给进门的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千禧年的3月,《上海少女》入选法国文化部在
巴黎的杜乐丽皇家公园举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展览中与贾科梅蒂等雕塑巨匠的作品
遥相呼应,交织出东西方独特的艺术人文对话,又在卢浮宫展出60天。四年后上海的
儿子陈逸飞护送《上海少女》至北京观复博物馆托付给马未都。这件北漂十年后的
《上海少女》于2014年年底回归上海,一对乐施好善的佳偶和观复博物馆向上海中心
大厦捐赠了《上海少女》,使她落户魔都里的摩楼。《上海少女》修长曼妙扭动的身
姿吻合了大厦缓慢扭转的外形,也契合了华夏第一高楼打造领袖商务和多元文化于一
体的商务空间定位,她成为上海中心重要的文化标志。

3.jpg

陈逸飞属于上海,他和上海这座城市携手成长。陆家嘴的浦江岸边,浦东美术馆的
“时代的逸飞――陈逸飞20周年回顾展”的大型投屏翻转着上海的儿子陈逸飞的作
品。以西方的技法,赋予东方的内核,作品宁静平和、高贵精粹、典雅如诗。他用中
国的美丽感动世界,又把世界的美丽带回中国。申城顶流的地理方位、一线的美术馆
为其腾出六个月的时空出展其回顾展,陈逸飞虽已远行却依然近伴。

4.jpg

亦东亦西的扶桑国,原住民的上海前辈老人常称日本人为东洋人。陈逸飞在西洋写实
主义手法中渗入的东方美学的作品很入东洋人的审美之眼。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
叶、陈逸飞就在东京西武艺术画廊开了个展,他那精细的磨砂技法描绘的静如古井的
石桥下的水面,惊人的写实又惊人的诗化,超凡脱俗的静谧、温润神秘的水乡博得了
东洋人的欢心。中日建交40周年的2012年,日本老字号的每日拍卖行在东京的一次拍
会上,陈逸飞曾在东京西武个展时出展过的小尺幅(75×51)油画《初秋》以270万元
成交,时隔一个月,该作品又在其它拍场以322万元落槌易手。中日一衣带水,很近又
似乎很远,通过艺术品交易互流,中日文化艺术也熠熠生辉。

5.jpg

展厅里,美英对我细说回顾展中每一幅画作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她永生珍藏的在她和
陈逸飞两人世界中意义非凡的一幅,我拿出手机拍下了那帧A3纸大小的蓝天下湖蓝水
面的作品。离开展厅去江边喝茶前,我们在临江伫立的玻璃钢材质的《东方少女》前
合了影,又去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赠礼邓小平成为中美文化象征的《故乡的回忆》的背
景墙前同框了一张,二十年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访上海,我俩还和基辛格博士
谈及该作品,这是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中举足轻重的作品。。
母亲河畔,我和美英临江把茶,如同上海的儿子水乡系列画面中的小舟悠悠摇曳在那
似梦非梦的记忆长河里。身为人母难以免俗,久违的我俩茶聊的话题近乎是彼此的儿
子。想起在孩子学龄的前后,美英携子登门寒舍,汇同我和犬子一起去泰康路的
SOHO,让孩子接受孔子孟子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熏染。课堂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朗朗读书声中,我俩在教室外看画嘎讪糊。那是陈逸飞一手打造
的SOHO艺术文化区域。二十年前的事与物、多么的遥远却又似近在昨日的眼前。
美英呷一口茶快慰地说:“这次回顾展,陈天是执行策划人,他知道给爸爸做展一直
是妈妈心愿,儿子做得特别的特别的用心。”身为陈逸飞遗孀的美英,陈天是她生命
中的唯一,对其爱子的期许和厚爱于我心有戚戚焉。 “令郎的才情遗传其父,基因的
力量不可抗拒啊”。 赞许后我也侃起了犬子:“他在纽约供职,薪俸不薄,他的独
立能干让我丢失了那份享受被依赖的感觉。”想想似有些许的凡尔赛,便又赶紧说他
工作很辛苦,除了周末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四小时,妥妥的社畜啊!

6.jpg

诚然、由于年龄悬殊,美英无缘目睹青年时代的陈逸飞,只能在他的作品中感触他那
时的风华和精彩。看着正值青年时代的陈天,似乎看到陈逸飞的影子,我能体察她对
儿子为父亲成功策展的那份自豪。望着浦江水托起的远洋巨轮,想着故乡回忆中的石
桥托起的中美文化交流篇章,我俩话絮连绵。我打量着近在咫尺对面而坐的美英,真
是算不上绝世美人,然气品高位、非凡妇俗女之辈。陈逸飞特别喜欢为她作画,两人
的情投意合给陈逸飞带来莫大的创作激情和灵感。陈逸飞的肖像画中处处可见美英的
影子,即便起用其他模特,在脸部和脸部表情常会将美英的移花接木上去。时间越
长、陈逸飞的艺术形象越清晰,百年风霜、千古风雅,在他的构图里用光用色用笔留
下无限的思遐。话多恨时短,对岸东方巴黎的老外滩建筑群华灯初上,我们放下手中
杯盏起身道别,相约在纽约、在曼哈顿上城那建筑物的石墙上刻有亨特学院那里把盏
再话聊。
分别后沿着滨江返回事务所,完成是日必须完成的工作。拂面惬意的晚风中我环视着
周边,上海变得越发漂亮了。在那些散落四方的贤达子民的默默努力下,上海开始走
向文化和美学的自觉。上海理当真正形成文化上和美学上的自觉,因为上海的现代化
最终是一个文化行为,人类生存的最后终极骄傲的支点里一定有艺术。
边走边看边想,不知不觉到了摩楼,不知不觉又从二号门入,不知不觉又和《上海少
女》打了个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