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园,博雅人:360度看北大(2)

作者:全国最高
发表时间:
+-

▲北大风物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与圆明园、颐和园相毗邻,在明清两代曾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未名湖、博雅塔和图书馆构成了全国高校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一塔湖图”。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正所谓“未名湖畔修身性,大师近旁好读书”。

▲讲座
有人说:在北大,课可以翘,讲座不可不听。北大每年有上千场讲座,平均每天三场以上,有各院系延请知名学者开展的学术前沿报告会,也有面向全校的演讲和交流,可谓蔚然大观;登上北大讲坛的既有季羡林这样的大师泰斗,也有林毅夫这样的一流学者,有诺贝尔奖得主,有商界名流,有各国政要,也有名校校长。听讲座,已经成为北大学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团
北大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现有理论类、实践类、文艺类、体育类社团共120个,是北京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学期伊始,各社团的招新活动号称“百团大战”。几乎每个北大学生都有社团活动的经历,志同道合的同学可以组建自己的社团。以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爱心社、中国民间登山运动最有实力的登山团体之一的山鹰社、中国最早开展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的民间群众组织之一的自行车协会、建立中国第一家民间骨髓库的阳光志愿者协会等为代表的品牌社团,已经成为北大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讲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最大的、设施最齐备、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讲堂,在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讲堂本着“服务师生”的宗旨,成立五年来引来了大量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前来演出,例如中央芭蕾舞团每年在北大要上演十场以上,包括“法国文化年”开幕式演出芭蕾舞剧《希尔薇亚》、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均在北大大讲堂进行全国首演;今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携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也选择在北大大讲堂进行高校首演;中国爱乐乐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分别相约五四音乐会和新生音乐会,年年踏进北大;钢琴家傅雷先生、朗朗、小提琴家盛中国先生国际著名演奏家等都曾走进大讲堂开专场音乐会;去年年末俄罗斯芭蕾舞剧院更是在北大连演七场,上演了包括《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世界一流剧目。北大大讲堂始终奉行“高品味,低价位”的原则,使得北大师生都可以受到精品艺术的熏陶。

▲十佳教师
学术在北大代代相传,积淀深厚,一方面是因为北大学子不断追求真知、求实创新,继承前辈的学术传统而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有一大批站在学术前沿、关心学生成长、传播科学精神的北大名师。1995年开始,由北大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举办一年一度“我爱我师”——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中,学生们制作爱师墙,展现他们热爱的老师的精彩;评比大会上,各院系学生代表会聚一堂,通过民主投票评选出自己爱戴的老师;在元旦晚会上,由校长与学生代表一起向十佳教师隆重颁奖。“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十佳教师评选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成为北大师生传递和交流情感的纽带。曾有“十佳”获奖教师都骄傲地说:“在我所获得的所有奖中,我最重视这个奖,这是我的学生给我的最高奖赏。”

▲未名诗歌节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躺在水底”,北大历来就是诗歌的国度。从80年代初开始,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成为历代北大诗人及五四文学社的一项事业和使命,直到1999年它被命名为诗歌的节日延续至今。一年一度的未名诗歌节是中国当代诗坛的盛会,也是北京大学的传统诗歌盛事,其宗旨是承继北大诗歌传统并促进其更新发展,推动当下诗坛的交流互动,展示“新境地”之下的汉语诗歌,尤其承担着活跃校园文化,展示校园原创诗歌创作成果的责任。每年的诗歌节都邀请到一大批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诗人和著名的诗歌研究专家与会,诗歌朗诵会、诗歌讲座、诗歌论坛,未名诗歌节乃是北大人灵魂交流的最佳契机。

▲十佳歌手/演讲十佳/北大之锋辩论赛……
北大校内每年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十佳歌手”、“演讲十佳”和“北大之锋”辩论赛。1990年开始举办并持续至今、经久不衰的“十佳歌手大赛”是一个展现青春魅力、抒发真挚情感的舞台,同学们可以尽情地用歌声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故土、生活的热爱,同时还鼓励了校园原创音乐的发展,培养了校园音乐艺术的氛围,成为每年一度的北大学子的一道文化大餐。激扬文字、驰骋思想——北大素有辩论和演讲的传统,“北大之锋”辩论赛和“演讲十佳”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校内各系的高手一年一度云集于斯,围绕紧扣时代热点的题目大展口才,任自由的思想驰骋,任理性的光辉闪耀,充分展示雄辩和演讲的魅力。

▲挑战杯/创业大赛/建模大赛……
北大的学术实践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是校内规模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科研作品竞赛活动,是北京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最高奖。设立这一奖项的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全面发展、迎接挑战。“挑战杯”竞赛给同学充分的自由空间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发掘潜力,实践想法,最终证明价值,因而年年都吸引了众多科研爱好者同场竞技。“北大科技园杯”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创业大赛为载体积极拓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渠道,“江泽涵”杯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较量以数学知识为引导、计算机运用能力及文章的写作能力为辅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定向越野等多种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良好平台。

▲社会实践
北大学子绝对不是只呆在象牙塔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北大学子从来就有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与时代共呼吸。每年都有大量同学走出校门,参加实践,直接接触社会,以理性、现实、积极的态度认识中国社会真实面貌,以敏锐的视角、先锋的姿态,深入而广泛地关注社会现实国情,足迹遍及中华大地各个角落。仅2004年的暑假,北大就有200多个团队分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关注农村、关注西部、关注东北、关注科教、关注环保……,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精神家园,人才辈出☆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
这是一片自由的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
——谢冕《永远的校园》


▲院士
百年北大,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北大校友近500人,其中北大学子逾300人。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评选中,至少有11位北大学子当选。值得指出的是,在全部81位院士中,仅有四位没有国外留学经历,完全中国自己培养。其中两位是前清进士,而另两位分别是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顾颉刚和1922年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师从王国维,后来与老师同列甲骨学家“四堂”之一的董作宾。
另据统计,北大学子中有29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占中国内地当选该院院士总数的1/4强。

▲中国近现代学术奠基人
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
中国数理逻辑奠基人胡世华
数学大师樊畿
力学大师、中国近代力学研究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中国声学研究奠基人马大猷
固体物理学大师、国际声子物理学、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黄昆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唯一一位完全由中国培养的“两弹一星元勋”)
中国近代分析化学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王璡
中国理论化学奠基人唐敖庆
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第一完成人钮经义
中国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
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驌
中国神经生物学奠基人之一汪敬熙
中国生理学的开拓者之一蔡翘
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潘菽
中国神经生理学奠基人张香桐
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奠基人孙云铸
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
古人类学创始人、“北京人”的发现者裴文中
古植物学主要奠基人斯行健
中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多座油田发现的主要理论奠基人黄汲清
地学大师、中国地球化学奠基人、核子地质学创始人侯德封
“黄土之父”刘东升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
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陈华癸
中国机械工程学奠基人刘仙洲
华语印刷出版业划时代人物、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
中国神经外科奠基人的王忠诚
“中国手外科之父”王澍寰
中国现代运动医学的创始人曲绵域
我国中药药理学开创人之一的李连达
中国儿童血液病权威专家胡亚美
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沈渔邨
国学大师、哲学泰斗、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
国学大师、古史辨创始人顾颉刚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罗常培
语言学大师、《新华字典》主编、汉字简化方案主持人魏建功
语言学大师、《现代汉语词典》主编丁声树
民族语言学、汉语方言学大师袁家骅
德语大师冯至,俄语大师曹靖华
红学大师俞平伯
哲学家张申府、张东荪、任继愈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胡绳、潘梓年
新儒家代表人唐君毅、牟宗三
外国哲学史家、海德格尔在华唯一亲传弟子熊伟
历史学大师傅斯年、陶希圣、毛子水、姚从吾、范文澜
宋史奠基人邓广铭,蒙元史泰斗韩儒林
甲骨学家“四堂”之一、甲骨断代学创始人董作宾
甲骨文大师胡厚宣
考古学大师徐旭生、黄文弼
理论社会学奠基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先驱孙本文
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许德珩
新闻学泰斗徐宝璜
法学家张志让、张耀曾、周炳琳
经济学家赵迺抟、千家驹
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王光祈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国家最高技术奖设立以来共颁予七位科技工作者。其中有北大校友四位,其中三位拥有完整北大(含西南联大)学位:他们是吴文俊(1951年回国在北大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调至中国科学院),王选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至今在北京大学任教)、黄昆院士(1945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1951-1977年在北大任教)和刘东升(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在由中国工程院倡议主办、95位院士推荐评定的25项“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中,北大学子在其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举例如下:
排名第一:两弹一星
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北大校友占12位:钱三强、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赵九章、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周光召、彭桓武。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北大技术物理系为国家核工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中走出了王乃彦、张焕乔、王世绩、钱绍钧、潘自强等多位院士。
排名第二,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
北京大学王选教授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引发了一场我国印刷业的技术革命,带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被誉为“当代毕昇”。现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 90%的市场;以及 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排名第三,石油;排名第十,钢铁;排名第十三,地质勘探与资源开发;排名第二十二,稀有金属和先进材料的开发应用;排名第二十五,采煤工程
在25项“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中与地质学有关的5项中,北大人无不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上半世纪中国培养的杰出地质学家有一半出身北大: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评选中当选的5位地质学家全部为北大校友;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次评选的地学部24位学部委员(现为院士)中有北大学子14位;1957年和1980年增选的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北大学子(含西南联大)也占去半壁江山。尹赞勋、冯景兰、孙云铸、田奇隽、侯德封、乐森璕、俞建章、王恒升、许杰、何作霖、黄汲清、李春昱、高振西、赵金科、张文佑、孙殿卿、叶连俊、岳希新、郭文魁等一大批为中国地质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均出身北大;除地学部之外,北大学子中还有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院士、李大东院士、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翟光明院士、稀土化学专家苏锵院士等。除在学术上取得重要成就之外,还有:
孙越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采石油的中国人,号称“煤油大王”,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
丁道衡: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
常隆庆:攀枝花铁矿发现者、被誉为“攀钢之父”。
排名第五,传染病防治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FRCP)和欧洲科学、艺术、文学科学院院士顾方舟(1950年毕业于北大医学院),毕生致力于“脊灰”的研究。他和同仁们先后研制成功液体和糖丸二种剂型“脊灰”减毒活疫苗(Sabin型),研制成功“脊灰”单克隆抗体反向被动血凝及血凝抑制诊断试剂盒。他还组建了疫苗生产与研究基地——医学生物学研究所。200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日本京都宣布:西太区(包括中国)已无脊灰存在。
排名第七,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发
我国现代水利事业奠基人李仪祉(京师大学堂毕业),是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创办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和水工实验室,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前身)创始人;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水利厅厅长期间,主持陕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
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张含英(1919-192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秘书长、总工程师和委员长,建国后长期担任水利部副部长,参与领导全国水利水电建设。2002年在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张含英被授予水利功勋奖(全国仅四位)。
排名第八,铁路
石志仁(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科预科),铁路机械专家。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全国总机厂厂长,平津铁路局局长,建国后长期任铁道部副部长。是当代中国铁路自行设计制造机车车辆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起人之一。
排名第十二,电信工程
常迥院士:无线电工程学、信息科学家。长期从事无线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信号与系统、天线理论和发送技术等方面造诣精深。
王圩院士:半导体光电子学专家,为我国光纤通信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金桐院士:其“光纤激光器放大器的开拓发明研究”被世界公认为“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今天全世界海底和陆地新一代的光纤系统已经全部应用了光纤放大器。
刘韵洁:中国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的重要奠基人、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院长,1998年10月5日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50位精英之一
丁健:在他领导下的亚信集团先后承建和参建了中国电信ChinaNET、中国联通UniNET、中国网通CNCNET、中国移动IP骨干网CMNET等中国Internet 四大全国骨干网工程,在中国互联网工程建设领域中拥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
排名第十六,计算机
杨芙清(1955届,1958届研究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
高庆狮(1957届):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我国第一台十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我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
沈绪榜(1957届):长期从事航天计算机及其国产芯片实现的设计工作,先后主持中国第一台TTL 电路国产弹载计算机、PMOS MSI电路国产弹载计算机、NMOS LSI电路微计算机的设计与研制;参加领导了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
周巢尘(1958届):计算机软件专家。我国分布式程序设计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其提出的时段演算,为实时系统的形式化设计和验证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张景中(1959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在自动推理领域,提出“消点思想”,给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自动生成几何定理的可读证明的算法和程序;研究开发出几何专家系统。
何德全(1953届):北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主持领导大型信息系统等工程建设,为系统的建成、组织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新贵(1960届):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少将。在我国最早开发成功宏汇编系统,长期担任我军大型软件工程“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李未(1966届):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副组长,在“结构操作语义及并行性”研究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国杰(1968届):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主持研制成功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天演系列计算机。
排名第二十一,外科诊疗
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了一大批外科专家、权威,包括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手外科专家王澍寰院士、泌尿外科专家郭应禄院士等。

▲教育界
北大学子中涌现了近四百位大学校长,遍及中国各大名校正校长,包括: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徐旭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顾方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复旦大学校长张志让、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管惟炎、浙江大学校长钱三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周其凤、南开大学校长滕维藻、北洋大学校长刘仙洲、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武汉大学校长刘秉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兰州大学校长聂大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等。

▲外交界/司法界/金融界/新闻传媒界
北京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人才,前后两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和李肇星、前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周南、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凌青等均出身北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学子中有至少45人出任驻外大使。此外,迄今已有近20位北大留学生校友出任过各国驻华大使,现任印度外交部长纳特瓦•辛格、埃塞俄比亚议会联邦院议长、前驻华大使穆拉图•特肖梅、阿尔巴尼亚总统外事顾问、前阿尔巴尼亚外长穆罕默德•卡普拉尼等都曾留学北大。
北京大学也为中国司法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江必新、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以及多位各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例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院长岑浩辉和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均为北大毕业生。
金融界同样活跃着一大批北大学子,仅文革以后的毕业生中,就有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项俊波,行长助理、前货币财政司司长,央行系统唯一中央直管专家易纲,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泰康人寿总裁刘经纶、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亚洲地区董事总经理蔡金勇、美林集团亚太区总裁蔡红军、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固定收益证券部主管刘嘉凌、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师龚方雄等。
北京大学在新闻传媒界也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建国前一代报业巨子成舍我和中国副刊之父孙伏园均为北大学子;建国以后有新华社社长朱穆之、郭超人、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中国新闻社社长郭瑞、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聂震宁、21世纪报系发行人、总编沈颢、著名记者唐师曾、吕岩松、李响等。北大学子在网络传媒时代中的表现也极为出色,包括新浪网创始人、首任CEO王志东、TOM互联网事业集团首席营运官许志明、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提供商“百度”创始人兼总裁李彦宏等。

▲企业界(以下均为1978年以后的毕业生)
北大毕业生入掌大型国企的都风华正茂。中国房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房地产学院派”代表人物孟晓苏、中国旅游企业旗舰华侨城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克雷,鞍钢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杨华、中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景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张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董事长昝云龙等都是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大型国企的领军人。
在各大知名企业中,北大学子同样有不错的表现,例如康佳集团总裁侯松容、TCL集团副总裁严勇、联想集团副总裁马越、神州数码副总裁王平生、中科软件集团总裁柳军飞、林凤集团总裁张涌、达因集团总裁张璨、董事长阎俊杰夫妇、亚信科技董事长丁健、国美电器总经理何炬、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恒基伟业常务副总裁孙陶然、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宁、深圳万科集团总经理郁亮、新东方创办人“留学教父”俞敏洪等。
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中也活跃着北大人的身影:Adobe大中国区总经理皮卓丁、IBM(中国) 华南区总经理鞠立、IBM莲花软件(Lotus)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刘洪、Oracle中国公司前董事副总经理张书恒、Microsoft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凤鸣、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孙逢举、摩托罗拉公司中国软件中心董事总经理邹贵华、爱立信(中国)公司副总裁赵钧陶、华纳(中国区)前总裁许晓峰……
在海外的北大校友在创业方面也不甘寂寞。美国成功集团总裁刘宁、全球数码相机的OEM产品领域中位居第一的虹软(A rcSoft)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邓辉、赛门铁克(Symantec)原全球副总裁、现知名软件开发公司蓝代斯克(LANDesk) 的首席执行官王茁、在中德贸易中占近6%的份额的德国周氏王朝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周松波、美国光以太网技术领导厂商Atrica公司副总裁兼产品营销总监陈子南等均毕业于北大。

▲北大文坛/艺坛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白话文运动的中心,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大师都曾在北大任教。百年北大为中国造就了大量蜚声文坛的诗人、作家,不仅有现代文学大师茅盾、朱自清,有“新月诗派”主将徐志摩、“七月派”诗人胡风、“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九叶派”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新中国著名诗人李瑛,也有小说家台静农、废名、张天翼、徐訏、汪曾祺、鹿桥、刘绍棠、叶永烈,还有著名散文家俞平伯、梁遇春、张中行、剧作家杨晦、刘锦云。在文革以后的文坛佼佼者有张承志、刘震云、陈建功、黄蓓佳、张欣、曹文轩等北大人;盛极一时的“北大诗会”涌现了海子、骆一禾、西川、臧棣、戈麦、西渡等一大批当代杰出诗人。
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校长开始就强调美育,北大学子中出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戏剧家李约祉、金仲荪、北派书画艺术的领袖人物郭风惠、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国画家秦仲文、吴镜汀、作曲家吴伯超、书法家柯璜、谢无量、欧阳中石、篆刻家乔大壮等一流艺术家。



☆国际卓越,名声斐然☆
北京大学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学术中心,长期以来,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众多杰出学者正是从北大起步进而对高等教育、全球觉悟以及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为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潜能,应付日益复杂的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必须使政治界和知识界承担义务完成这个任务。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北大百年校庆发来的贺辞


▲《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
2004年,英国权威媒体《泰晤士报》(TIMES)推出《高等教育增刊》(THES)推出世界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在此排行榜上名列第17位,在亚洲高校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学(总排名12),在大中华地区排名第一(其次是香港大学,总排名39)。
这一排名经过88个国家、1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机构的全面评估,排名中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是国际学术声誉(Peer Review,占50%的权重),北京大学在这一项的得分在世界高校中排名第十,这表明北大的国际地位和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当前中国以及北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上升的阶段,其国际知名度与区域影响力日益上升,在此基础上,作为国内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可以吸引到第一流的国际师资来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这是北大的一大独特优势。

▲燕园来宾
北京大学卓越的实力和蜚声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世界的瞩目;国际各界名流来到中国,很多都选择访问北大。
学术界暨教育界:每年北京大学都会迎来许多世界级的大师学者前来讲学,也迎来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前来访问交流。2004年北京大学共迎来9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北大讲坛;迎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巴黎高科、日本东京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大学校长的来访。
政界:北京大学曾迎来美国前总统卡特、克林顿、俄罗斯总统普金、德国总理施罗德、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多国政要到访,仅2005年3月21日到5月4日的一个半月之间,北大就迎来了美国国务卿赖斯博士、哥伦比亚总统阿尔瓦罗•乌里韦•贝莱阁下、尼日利亚总统奥卢塞贡•奥巴桑乔阁下、奥地利共和国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阁下、西班牙参议院议长Francisco Javier Rojo先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八位国内外政要到访,近期又迎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阁下和秘鲁总统托莱多阁下的来访。

▲2004年国际交流三大亮点
(以下内容采编自北大新闻网报道)
1. 首届“北京论坛”
2004年北京大学共主办及与国外大学合办国际学术会议达37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在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赞助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办的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首届“北京论坛”。北京论坛的宗旨是通过推动亚太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为全人类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贡献,北京论坛定位为以学术和文化为中心的世界级学术性论坛,首届论坛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2004年8月23日,北京论坛(2004)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大会发来贺电。泰国公主诗琳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中国著名的外交家、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对话与新世纪的国际关系》的报告。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哈佛大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著名汉学家杜维明,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发表主旨报告。
2. 首届“国际文化节”
2004年4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106周年校庆暨首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正式拉开了帷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韩国、阿富汗等国驻华大使和代表应邀出席。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代表、各国留学生代表等一起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北京大学首届国际文化节邀请了20多个国家的使节和留学生在校园中集中展示各自国家的民俗文化,国内外师生通过这一方式更好地互通有无,博采众长,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北大还组织专家为本次文化节设计了精美的纪念邮票,并于国际文化节开幕之前举行简短的邮票和首日封的发行仪式。
3. 大学日
北京大学继01年开始举办“莫斯科大学日”、“剑桥大学日”、“莱顿大学日”和“耶鲁大学日”之后,本年度共举办了五次大学日活动:“巴黎高师日”、“牛津大学日”、“巴黎高科日”、“斯坦福大学日”和“康奈尔大学日”。在“大学日”的活动中,各位大学校长发表精彩的演讲,随团来访的教授们做一系列学术讲座,与校领导会谈商讨合作事宜等等。斯坦福大学亨尼斯校长接受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设立斯坦福大学分校,由两校教授联合授课。康奈尔大学校长参加了“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项目办公室”的揭牌仪式,并签署了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学术合作协议。北大校长许智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点就是北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正在一天天的加强。北京大学的“大学日”活动,并不是简单的邀请这些著名大学校长来校访问,往往在校长们来访的时候,都会带着本校的许多专家学者一起前来,他们将和北大的院系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许智宏称,北京大学希望通过两校院系间的进一步接触,发现彼此间的共同兴趣点,从而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这是举办北京大学举办“大学日”活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