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话秦制:缺乏人性制衡闭环
想不到在互联网和手机时代,依然有人在鼓吹秦制。“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为秦制歌功颂德的背后,是几千年的王朝更替,老百姓颠沛流离血泪史。现在就掰一掰秦制的核心逻辑,破解其荒诞迷思及致命缺陷。
秦粉们最痴迷的核心逻辑是:秦制实施垂直管理,熵值最小,效率最高。此逻辑初看起来似乎有科学原理背书,但其致命缺陷在于没有正确定位人:人是国家的主体,不是兵马俑,也不是木乃伊。从君主到百姓,都是人;既不是物理原子,也不是化学分子;人类社会不能用冰冷的公式来推算。人有人性,有个人和社会属性,有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欲望,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秦制错就错在没有人性,由此带给中国几千年的冷酷:皇庭之内,关着几千个太监;为了皇位,父子兄弟相残;朝堂之上,群臣勾心斗角;田间街头,百姓如蚂蚁一样苟活。皇帝之外(需担心篡位),没有任何人有法律保障;个个朝不保夕,人人如履薄冰,没有一个正常人。
西方哲学家评价中国儒家开创祖师孔圣人是一个有思想的好人,但他不是哲学家。这个评价基本到位公允: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确发轫出灿烂的哲思,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自洽的闭环体系。譬如孟子,难能可贵地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个思想看起来很高大上,逻辑上却无法形成稳定的闭环,只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们拿来当遮羞布。儒家思想治理之下的社会现实是”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几千年以来,老百姓连说话的基本权力都没有保障,更不要说示威游行结社办报出书的权力。
其实比“民贵君轻”更高更深更合理的思想是“民与君平等”,这个哲学中国古人没有推演出来。对人的定位,恰恰是东西方政治哲学的分野。西方哲学家们自希腊以降,通过思辨定位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人高于国家,没有人就无所谓国家。在国家主体范围内,人的不同责权体之间需妥协与制衡。由此推演出“三权分立”的制衡模式,成为兼顾稳定和效率的治理基石。在此体系内,立法者和执法者需通过程序经民众投票以多数选出,即为普选。由此,完成授权治理和行使权力的逻辑闭环;在此闭环中,国民与管理者在政治上平等。世界上目前最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即是逻辑上的闭环:民众选举产生内阁,内阁由君主认证,君主为主持程序和礼仪的代表。
两党或多党普选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且是一个筛选程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公开辩论,基本保证了候选人在智力和能力上是正常人范围之内。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出现一出又一出的”少年天子“”婴儿皇帝“闹剧。末代皇帝溥仪6岁登基时,还在尿裤子。秦制模式在诞生的第一天就不稳定;表面上横扫六合,背地里处处风声鹤唳。秦始皇甚至连出巡都胆战心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出游,五里之内,皆设兵保卫”。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后胡亥为赵高挟持,杀掉了哥哥扶苏;其后子婴下令烹杀赵高;再后陈胜吴广起义,二世而亡。这就是惨不忍睹的秦制剧本。
信息越发达,秦制的弊端就越明显,藏都藏不住。东大哲士的总是看得起天朝和秦制,认为东方的月亮圆又圆,而西方政治哲学是小儿科不屑一顾。事实胜于雄辩:秦制思维下,几千年以来东方的战场上永远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一直到现在内战互不相让造成两岸分制;两个朝鲜同样是剑拔弩张,统一遥遥无期。相比之下,“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相互妥协”的西方哲学好像没有那么不堪:美国南北战争最后双方放下武器和解了,东西德摈弃成见合并了。秦粉们,你们的机会来了;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比西方更好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