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派正经49. 企业家的理念性劳动更有决定性
刘派正经49. 企业家的理念性劳动更有决定性
明白了前一篇,分析的神婆道理:劳动力的交换价值,亦即打工人的工资薪水,不是按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取决于再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劳资双方,基于供求关系做出的,取主舍次的权衡博弈,资剥论此后的长篇论证: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打工人在剩余时间中创造的,超出了薪水工资的剩余价值,让自己不正当地大发其财,就明显属于,缺乏理据的无稽之谈了。
说白了,资剥论的论证,从头到尾贯穿着,46篇指认的,那个二元架构,走极端地强调:只有产业领域里,打工人的质料性劳动,才创造了商品的全部(交换)价值;而企业家的理念性劳动,压根不算劳动,也木有任何积极意义,反倒还通体浸润着,监管打工人,强迫他们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负面效应。
于是乎,资剥论就断然否定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产业领域的企业家,从事的理念性脑力劳动,不仅通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有目的地审慎决定了,生产哪些特定的,对路适销商品,并精打细算地管理着,打工人的劳动过程,而且对于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在市场上实现交换价值,还起着比产业打工人,从事的质料性体力劳动,更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下面将围绕这一点,有选择地分析批判,资剥论的文本,集中揭示它,由于扭曲真相,在逻辑上陷入的,资剥论反对资剥论的,种种自相矛盾。套路。
4章3节分析了,劳动力的转让后,5章考察“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时,老马开门见山地指出:“资本家要工人制造的,是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定的物品。虽然使用价值,或财物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的,但这不会改变,这种生产的一般性质。所以哦,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考察。”
这里原本已经提到,企业家要工人制造的,是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且监督着生产全过程,可随后又撇开了,使用价值这个对于商品,能够顺利销售,实现交换价值来讲,灰常关键的因素,转而单单抽象地考察,“生产的一般性质”,于是乎就埋下了,否认企业家的理念性劳动,及其决定性作用的伏笔。
好玩的是,尽管如此,接下来分析“专属于人的劳动”时,资剥论又明确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蜡,建筑蜂房前,已经在头脑里,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开始时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亦即理念性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知道的,并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好玩在哪儿哇?这段隐约透露出,人性逻辑的原点执着,因此不够“唯物”,倒很“唯心”的论述,不仅适用于打工人,而且适用于企业家:投入资本,开办企业,雇佣打工人的时候,他打算生产的商品,已经作为目的,以理念的形式,在他的头脑里,提前存在了,所以监督生产过程的时候,他也会让自己,以及打工人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否则的话,要是他以没头苍蝇,瞎撞乱碰的方式,投资办厂雇人员,后果可想而知,结局不言而喻,不是?
说穿了,打工人基于自由意志,把劳动力的使用权,转让给了企业家,恰恰意味着,被雇佣的这段时间内,他不会照自己的理念,耗费肌肉、神经、脑等等,而是简简单单地服从,企业家的指令,努力帮企业家达成,早已构思好的理念性目的,亦即通过从事,改造质料的生产劳动,将企业家头脑中,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蓝图,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卖得出的现实商品。
无需曰,要是打工人觉得,企业家的产品设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漏洞,他当然能向企业家,提出弥补修改的,理念性建议;倘若被采纳了,还会得到奖励,甚至也被拉进,投资队伍中,从打工人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家。
另一方面,假如打工人的建议,被企业家拒绝了,或者他压根不想,与企业家合作,他也完全有机会,依据自己的自由平等地位,辞了职不干,自立门户改身份,做个空手起家的创业者,拉投资办工厂,设法将自己头脑中的,原创性理念,当成目的付诸实施,将其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卖得出的现实商品,然后在适销对路的前提下,一夜暴富,灰机游艇,如同眼下还活着,有名有姓,分列左右的,比尔·盖茨,与马斯克等人那样子,嗯哼。
可是哦,倘若打工人缺乏,这样子的前提条件,只能把劳动力的使用权,转让给企业家,被雇佣的这段时间内,他就理应服从,企业家的指令,如同资剥论所讲:“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意志,并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自己的,体力智力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
照理曰,像资剥论这样子,一方面精辟指出了,专属于人的劳动,不同于蜜蜂活动的独特处,在于达成头脑里,业已构思好的理念性目的,另一方面又坦率承认了,对于狭义的劳动者,亦即打工人来说,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通常缺少吸引力之后,面对究竟哪一种劳动,才对商品生产,更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答案应该就不难找到啦。
然而很不幸,接下来资剥论的炯炯目光,仍然单单局限在了,打工人消极被动地,改造质料,制成产品,因此相对缺少吸引力的体力劳动上,却压根木有把,企业家选择特定的商品来生产,并且监管全过程,因此相对富于原创性的脑力劳动,放在眼里。
此处就有个,最直接的表现:谈到作为动机源头的意志时,资剥论同样思路清奇,视角别致,仅仅聚焦在了,打工人为了克服,劳动的枯燥乏味,被迫形成的注意力,亦即《人性逻辑》,解释过的“意志力”上,却对企业家选择特定的商品来生产,并且监管全过程,因此相对富于主动性的自由意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奇怪。
本来么,资剥论自始至终,界定“劳动”或“劳动力”,都同时提到了,脑力与体力,如1章3节曰:“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4章3节曰:“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
所以吧,要是将这个,尽管单单关注耗费,可毕竟全面的概念界定,一以贯之地贯彻到底,咱们就理应同时承认:企业家从事的,理念性脑力活动,如同打工人从事的,质料性体力活动一个样,既然也要耗费,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那就完全有资格,一同划到“劳动”的行列里,不是?
进一步观,不仅《1844年手稿》强调:“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而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把作曲说成是:“真正自由的劳动”,显然与资剥论里,给出的广义界定,大体一致。可一开始讨论,剩余价值的事儿,不知怎么搞的,资剥论就非常狭隘地,把劳动仅仅限定于,产业打工人,在生产第一线中,消极被动地改造质料,制成产品的体力劳动咧。
说破了,这样子的狭隘化,留下的后遗症,那是相当的博大精深,积重难返,以致俺老汉还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为了让从事,理念性脑力活动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工人阶级”,亦即狭义劳动者的名人堂,许多玩理论的,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从经典著作里,到处寻找只言片语,作为既证实,也证明,又证成的理据,后来居然真的成功啦。走运。
再联想到一版序言里,那段有名的论述:“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仅仅是它在,所有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往往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更是禁不住引人反思,一个拿衣服的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误导了貌似想从事,“自由的科学研究”的资剥论,采取削足适履的扭曲方式,随意将自己业已界定的,“劳动”概念狭隘化,单单把打工人,改造质料的体力活儿,说成是能够创造,所有价值的“劳动”,却不肯将企业家,提供理念的脑力活儿,也看成是会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发挥积极效应的“劳动”呢?
考虑到有了清晰的概念,从实然视角出发,理解摆在眼前的事实,特别是格斯老友,正在亲身践履的事实,不算个神马难事,对此的可能答案,就是在应然层面,有某种规范性理念,起到了一叶障目的作用,干扰了老马的精心研究啦。欲知真相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