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43.人劳动是为了获得收益,不是为了耗费力气
刘清平随笔|刘派正经43.人劳动是为了获得收益,不是为了耗费力气
讲句公道话哈:资剥论依据二元结构,凭借价值规律的,强制性支配效应,将原本不复杂的,市场交换行为,故弄玄虚地说成,商品拜物教的过程中,也会时断时续,接上点儿地气,以致弯弯绕地表达出,交换通义的简单道理。
首先呢,3节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后,接着就指出:他之所以“不能,从价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的价值形式中,一切劳动都表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因而是同等意义的劳动,是因为希腊社会,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的。
“价值表现的秘密,亦即一切劳动,由于并且仅仅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才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的概念,业已成为国民的牢固成见时,才能揭示出来。这只有在这样子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
于是乎,此处业已半遮面地,肯定了一点:只有在商品所有者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亦即市场体制的社会中,“人类平等”的应然理念,才会成为“国民的牢固成见”;只不过资剥论不肯承认,这种理念源于,交换通义阐释的,买卖双方作为商品所有者,共同享有的自由平等身份,而是固执己见,照旧将它还原到,一般人类劳动的等同性那里。
其次呢,讨论商品拜物教的4节中,还反复说到:“就商品是使用价值而言,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它作为劳动产品,才有这些属性的角度来考察,统统没有神秘之处。……
“有用物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因而物的价值性质,在生产时就被注意到了。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与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的时候,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他本人的多种需要。……
“私人生产者的头脑,把他们私人劳动的,这种二重的社会性质,只是反映在从实际交易,产品交换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形式中,也就是把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反映在劳动产品必须有用,而且还是对别个有用的形式中。”
于是乎,尽管其中穿插着,把商品交换归结为,等量劳动交换的言论,这些文本毕竟承认了:这种按照价值规律,运行的等量劳动交换中,存在着私人劳动产品,能够满足别个需要的,所谓“社会有用性”;也因此,无论俺们多么想要,诉诸黑格尔式的,抽象概念演绎,撇开或抽空,使用价值的有用性,把商品神秘化,变成了子虚乌有的拜物教,可字里行间呢,还是不得不偶尔提到它们,否则读者就真搞不懂,咱们聊的是不是,市场中的商品交换啦,嗯哼。
然而吔,如果说资剥论,在放空炮的抽象论证中,也会抽冷子接点地气,它在抽冷子接点地气的时候,又总是一以贯之,坚持抽象论证的放空炮,集中表现在,它打算通过考察,其他生产形式,“让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立刻消失”的下述努力中。
“先来看孤岛上的鲁滨逊吧。不管他生来怎样简朴,他终究要满足各种需要,因而要从事,各种有用劳动,如制作工具,打造家具,养羊驼,捕鱼,打猎等。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要克服的困难大小。……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必需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价值的一切本质规定,都包含在这里了。”
曰得更简单点:哪怕木有人与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只有“鲁滨逊,与他创造的财富的物的关系”,从中还是能看出,耗费的劳动时间,怎样决定着价值量,因为据说他,赋予各种职能的权重大小,取决于他要克服的困难大小……
于是乎,对鲁滨逊来说,重要的就不再是,怎样有效地运用,各种有限资源,包括劳动时间,来获取权重不同的使用价值,而是单单看,哪种职能要付出,更多的生产耗费,就赋予它更高的权重,然后优先实施,好创造更大的价值量。
举个例:既然打造一房豪华的家具,花时间最多,费力气最大,困难最严重,科技成分最高,其价值量远远超出了,捕鱼打猎,制作工具,豢养草泥马等,所以无论是谁,只要一发现了,下面的价值规律:优先从事那些,能创造最大价值量的生产劳动,自然会得出一结论:荒岛上的鲁滨逊,应当把打造出,一房高价值的家具,视为重中之重的,当务之急咧。
不用讲,这里无疑充满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木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自找苦吃精神。可是哟,留下的唯一疑问是:这样子抛开了,填饱肚子的使用价值,单单关注流血流汗,量有多大的劳动价值,鲁滨逊为了打造,一房精美的家具,不得不耗费的劳动时间,究竟能延续多久吔?在线等。
然后是个“更近的例子,就是农民家庭,为了自身需要,生产粮食、牲畜、纱、麻布、衣服等等的,农村家长制生产。……生产这些产品的种种不同劳动,如耕、牧、纺、织、缝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用时间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此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因为个人劳动力,本来只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发挥作用的。”
不知道这个事例,是不是能弥补,鲁滨逊身为单身汉的缺陷,通过家庭是个小社会的,家国同构比附,表明私人劳动为啥也是,社会劳动的深奥道理,可它明显同样展示了,单单聚焦生产耗费的木有厘头:发布指令的家长,难道会像资剥论这样子,撇开家庭的各器官,分别擅长种麦子与织麻布的,不同分工技能,仅仅关注他们,能用时间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创造了多少无需交换,也能存在的价值量,以致年终总结,大体长这样哈:老婆子用了250天,搞出了8千块鸡滴屁,小儿媳用了125天,提供了3万元附加值么?嘻嘻。
“最后哈,……设想有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其中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依旧是社会的。另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在他们之间分配。……
“假定每个生产者得到的份额,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这样子劳动时间,就起着双重作用:它的有计划社会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与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它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亦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们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下,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纱幕揭掉。”
从中不难看出,劳动价值说与按劳分配说的心心相印,以及“计划经济”的萌芽,会怎样地从中破土而出,指日可待,只可惜实然瞅,漏洞照旧:即便预设了,计划者们的全知全善,他们如何可能,直接通过有计划地分配,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来调节职能与需要的比例,然后再精准地计量,所有生产者个人,理应得到的消费资料呀?
照鲁滨逊和家长制的情况推,尽管纯属梦幻泡影,可更合逻辑的顺序,难道不应当是:全知全善的计划者们,首先考虑每个生产者的需要与职能,然后再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从而诉诸这种,通体玫瑰色的乌托邦方式,让所有生产者个人,都能得到既满足需要,又与职能相称的消费资料么?
把话挑明了哟:究竟是劳动时间的分配,调节着职能与需要的比例,还是职能与需要的比例,调节着劳动时间的分配?按照需要构成源头的常识,答案是后者;按照劳动决定价值的资剥论,答案是前者,倒仿佛生产耗费,一有了既平均,又必要的劳动时间,就能成为计量一切,包括计量需要的,终极尺度似滴。
深情回忆一次:俺老汉当年上山下乡,头儿们年底搞分配,倒真是不考虑,每个“自由人”的需要与职能,单纯按照干活时间长短,亦即抽象生产耗费,每天记个工分,然后再通过加减乘除,刨去人人同样,千篇一律,只够混个肚儿圆,没法打造豪华家具的大锅饭消费,最终精准地计量出,各自的分红数字:辛苦一年,有的(包括浅人)领到好几块,有的倒欠十几元,印象最深的哟,则是喜提四分钱的那位,在大伙的哄笑声中,乐呵呵地上台领取,按劳分配的宝贵结晶。此处有分教呐:青春的确悔不了,计划经济棒棒哒。欧耶。
这样子瞅,资剥论简直有点走火入魔咧,为了证明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抽象劳动的时间量,哪怕考察几种,非市场生产方式的时候,居然也抛开了使用价值,单把抽象劳动时间,硬性提溜出来,强调它有创造出,无需“交换”的“(商品)价值”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关键的一点:人类的一切劳动,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经济中的人类劳动,归根结底全是为了,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益品,而不可能是,傻乎乎地为了,付出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创造出虽然能用劳动时间精确计量,却不见得对人有益的“商品价值”。
一言以蔽之哈:资剥论在二元架构中,无端抽空使用价值,单单关注商品价值,然后将后者归结为,抽象劳动的耗费结晶,及其延续时间,就在苍白空洞的干瘪异化中,严重扭曲了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让人们获得使用价值,追求人生目标的积极行为,变成了付出生产耗费,实行等量交换的消极活动。
讲得更露骨点:照资剥论的逻辑,人们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对人有益,而是为了花费力气。这样子将交换价值,一面与使用价值脱钩,一面与劳动时间捆绑,最切合所谓的“异化”概念了:本来源于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被生产耗费附体后,就能当下发起反扑,凌驾于使用价值之上,成为孤独求败的商品价值,倒好像人生在世做买卖,不是为了使用而交换,只是为了交换而交换。
一旦经历了,这样子的异化,原本秃神婆的商品世界,的确会笼罩着,一切神秘的魔法妖术,变成了资剥论使劲猛批的,超感觉拜物教,以致能用头倒立,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怪得多的狂想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