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索:京都叶红时
裘索:京都叶红时
京都,远远地望去、城市周围绵亘着碧绿的山峦,清水奔流,到处耸立着寺院的尖塔
和神社的屋顶……京都,近近地望去、春天的花草,夏日的虫鸣,秋季的红叶,冬令
的寒寺,格子窗、暖帘、京菓子……东山魁夷这样描绘着。
川端康城则写到:看京都满眼泪。或许大文豪想起了世间的荣枯盛衰,人生的爱别离
苦。二位巨擘留下的文字是我的爱读。川端康城的《古都》以京都四季为背景,那时
存在,今日依旧,时间在京都停滞着。
彼此成就的大画家和大文豪写下了让人感怀的京都、感伤的京都,让人迷恋的京都。
也许是三十多年的东京一路看过、喜欢而全无新鲜感,也许是看腻了樱花,怎么也觉
得叶红是那样的别样。甲辰年的秋冬之际,京都律师协会举办中日法律论坛,受邀任
评议员时我即时应诺,不仅仅是因为主办方支付机宿、评议对价等,是因为论坛的数
据法律内容前沿且实务,中日法律界赫赫有声的嘉宾出席,更可况我也未曾有过京都
律协的涉足造访,偷着乐的更有是时正值京都叶红时。东京是扶桑的心脏,京都则是
大和的灵魂,心脏停跳则人亡,而人的灵魂却生死轮回永世不灭,京都就是这样在人
的灵魂深处潜伏着。我要让马儿慢些走呀慢些走,我要在叶红中把迷人的京都看个
够,便早早地在邀请方安排的两日住宿之后又延泊了四天,之后再直接去大阪出席阪
沪友城50周年暨吴昌硕诞辰180周年的书展开幕式。
京都是一个去了还想去、去了舍不得走的地方,我也记不清去了几回,应该不下三十
次。,每次一泊二日地来去匆匆。如果问我第十次或第二十次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等的
具体细节一定是回答不出的,但首次的“我陪人”和再次的“人陪我”的京都之行却
是难以忘怀的。
三十多年前一介留学生的我,一周三个半天在律所讨生活,所里有位松本律师是大连
的荣誉市民,大连政府的人员访日,想从东京坐坐新干线去京都看看。松本问我可否
作为向导随从,从没去过京都的我,却一口应允。那天在鸭川四条的祇园一带安排大
连一行自由活动,然后各自到指定的晚餐地点集合,在此间隙,我去了一对夫妇经营
的照相馆变身舞子妆容留下了京都风的相片,难忘的初次,我把该馆原配的
“SOUVENIR PICTURE”纸质镜框的相片安放在博古架上、常看常窃喜。
第二次是和塚本律师一起漫步了哲学小道。那是上世纪最后一年最后一个月的某一
天,赴上海办事处任首代的塚本来访刚成立的锦天城,反复且真心地对我说如果大阪
出差一定要去大江桥律所坐坐,一定要带我去哲学小道走走。大阪等关西一带不可动
摇的第一大所的创始合伙人的盛邀、那份尊享和体面让刚把工作重心从东京转辙上海
的我心生欢喜。一个月后我努力设定了一个大阪出差的机会,那天在心斋桥的顾问单
位工作会议结束后便赶去位于梅田新道大厦8楼的大江桥,记得塚本的办公室里除了他
的办公大桌外还唐突地在中间抛放着一张不大不小的办公桌,他见我感到布局好奇便
解释说:“事务所来了一位优秀的律师,暂且让他与我同室。”同行的我理解地给了
他会心的一笑,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事务所便随塚本坐上新干线15分钟后就到了京都。
漫步在哲学小道,塚本说:黑格尔常在海德堡散步思考哲学问题,西田常在这条小径
散步思考哲学问题。这条不通车的石板步行小径名扬东瀛,被称为“哲学小道”。矮
小瘦弱、严谨而乐思的日本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为抹去尘世的烦恼求
得心灵的平和,常在这条小路踱步冥思一些怪异的问题,后来一种纯粹的哲思从他的
灵魂深处灵显出来,那就是《善的研究》。这本书奠定了西田在日本无可动摇的哲学
地位,同时也让世界认同京都也是哲学思辨的故乡。边走边不断地说:西田他深受中
国文化的启蒙,精通诗经、论语等经典,又深受佛教、幽玄物哀思想的影响,以佛教
解构西方逻辑,试图超越唯物和唯心,他对宪政充满热情,因明治宪法颁布后却依然
要诵读《天皇教育敕令》而愤然退学……塚本见我望着两岸树杆低矮叶片落尽的树枝
蜿蜒伸向小河对岸凋敝萧瑟的樱树出神,又说,这是与西田同时代的“恨不生长在中
国成为中国人”的画家桥本关雪的夫人为哲学小道捐赠的300株关雪樱。不长的哲学小
道传递出绵长的不同寻常,在满是中国元素的语境中走完了哲学小道,到了银阁寺、
法然院,漫步此地犹如漫步在唐风宋韵的中国远古。塚本感慨地说京都能守住大和的
精魂,日本出生的中国建筑家梁思成功不可没。可不是吗?人类文明的法制扼住战争
的魔兽,在美军即将轰炸日本,是他找到美方力陈保住京都和奈良,那是千年的日本
古都,那里的建筑是世界的瑰宝,当属全人类。
我明白了塚本陪同一个中国法律人的我来哲学小道走一走的良苦用心了。我对塚本说
哲学小道、银阁寺这一带我很喜欢,不仅是有形的物象,更是文史、渗透着中国元素
的文史。我们在银阁寺前驻足留影,老木寒泉,风声簌簌,冬日的阴冷忘了摘下御寒
的厚帽,便脱帽后又拍了一张。半年后因左手骨折难以打理长发而被迫剪短后、至今
一路短发,那长发披肩的照片成了我不可复得的珍贵。
京都律协的论坛如期告结,三十余次的京都行,这次是时间上最宽绰最奢侈的一次。
阴霾沉沉之日在看不尽感无量的三十三间堂挥霍了、淫雨霏霏那天则抛掷给京都国立
博物,1895年竣工的仅用于特展的巴洛克风貌的本馆正在修缮,“法然和极乐净土宗
“的特展在新馆展出,新馆中的这一天让我解读到京都的三步一寺庙、七步一神社、
星星点点随处可见的精神栖息地成为大和民族心灵故乡的缘由。
在无风无雨正晴和的那天择圆德院闲坐,大绿从中燃红的一片枫叶林,红叶和松树,
朱红和青绿冷暖对峙,在这样一幅天然的大和绘中,轻呷抹茶、慢品京菓子,笑阅因
正在热播的大河剧《致光君》而热销的板野博行所著的《有趣的紫式部日记》,阅毕
合卷、望着朝花夕落和死寂的枯山水庭院,想着宁宁对丰城秀吉的至忠的爱情故事,
感受着疏于尘境有点避世的气息,不免生成了泠然孤寂的况味。
离开京都前的一天也是万里无云的晴碧,在哲学小道徜徉,两岸的火红和金黄在青绿
色的交织叠映下的秋红,深邃抵心的红、奔放夺目的黄,穿越千年时光,年年秋冬喷
涌的轰轰烈烈,随风飘落的叶片点缀着古道,更增添轰烈中寂静的风采,秋冬里静谧
的哲学小道,并不匹配匆匆行者的造访,也不很待见缕缕行行的人马。蓝天下的红
叶、小河中的游鱼,有人文余韵,还有流年如水的光影,多少次的走过看过,多少次
的来去匆匆,才知道删除了密密麻麻日程后的那份偷闲独乐的惬意。
时间遇上京都总是淡漠的,多想在京都安然老去、多想把心遗失在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