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不接地气 中国经济已迷失方向

RFA 2024-07-18 15:03+-

杜耀明评论文章:中共的三中全会循例是寻求改革变通的会议,但期望今次三中全会与46年前那趟同样带领中国走出困局,未免是美丽的误会。

改革变通首先要扫除迷信,实事求是,才能对症下药。四十六年前,三中全会在邓小平领导下,首先破除毛泽东的权威,抛弃所谓“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命”的毛泽东路线,同时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并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实际效果和利弊来取舍政策,而不是政治挂帅立场先行。

扫除思想障碍之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虽然仍欠缺具体的措施,但方向清晰不过,即以经济建设为国家发展主线,对内努力改变体制,开始注重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企业绩效,对外则与西方国家交好,利用他们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组织经验提升发展动力, 不怕政治犯禁,只怕经济停滞不前。

反观今次三中全会,只是将原有的政治主调加强。开会前,中共机关刊物已经努力为会议定调。例如中央刊物《求是》发表文章,强调“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民日报及新华社的系列文章更预早讲明,三中全会的结论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才能“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些论点不外覆述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一贯想法,也代表习思想主导三中全会的走向。首先,在北京来看,西方国家联群结队,通过贸易关税、科技制裁、军事结盟等等,全方位限制中国进一步发展,令国家安全面对三十多年未有的挑战,因此不能再倚靠西方,必须“自立自强”,在科技发展自力更生,并且全力开发新产业(所谓新质生产力)。北京深信,只要在电动车、电池、太阳能、人工智能等等带领人类未来的产业占领全球市场,谁也挡不住中国崛起。

其次,所谓党的领导是“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是确保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强国梦,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的经营方式及所得盈利,也得确保能为党国服务,才算保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则私营企业成功却不听党的指挥,只会后患无穷。因此,国有企业在主要行业占主导地位将不可动摇,“国进民退”依然稳如磐石。

其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早已列为两大最优先事项之一,另一项为通过科研和教育建立高质发展的基础。短短四个月,李强总理的说法需要三中全会加持,党媒全面宣传以凝聚信心,反映北京建制中人亦对既定政策怀疑,而今次三中全会不是建立改辕易辙的改革轨道,而是确认推动“新质生产力”、“自立自强”以至加强党的领导为改革内容,通过全会统一党内思想,然后彻底推行。

问题是,新策略即使成功,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提炼新质生产力是改善供应面,却不能治愈眼下中国经济需求不振的痛症。经济学家早已指出,最新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字亦再次显示,经济走弱的关键在于内部需求提振不足。其中如消费物价指数(0.1%)、房地产投资(-10.1%)、新楼销售额(-25%)、零售销售等均表现差劲,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对外贸易,上半年有6.1%增长,但随住欧美国家对中国制品加征关税,今年能否保持5%的经济增长目标尚属疑问,更不要说有望再上新台阶。

另一大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严重,不但无力偿还,更拖累经济发展。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除了倚靠地产及相关行业,亦有赖地方大量举债,再投资于基础建设及旅游项目,推高生产总值,再通过卖地给发展商来偿还欠款。奈何房地产低迷,卖地收入大幅下降,加上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欠缺经济效益,地方收入不足以还债,据华尔街日报估计,至今欠债总量高达七至十一万亿美元,由地方举债大兴建设的增长模式已经崩溃。

三中全会标榜改革应变,应该老老实实按经济规律解决问题,提振内部需求、克服地方债务危机、修好外交关系以至改善就业,才能予人对前景的希望,否则号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内无助眼前困境,对外冲突频频,尽管抱负非凡,中国经济最终难免掉进迷失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