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盘?胡锦涛“幽灵”浮现
(《万维读报》20251106-3)
翻盘?胡锦涛“幽灵”浮现
2022年,中共二十大上,胡锦涛被两名工作人员架离会场的那一幕震惊世界,从那一刻起,胡锦涛从中国政治的舞台上彻底消失。此后人们只在中共的文件里还能看到那句“科学发展观”,提醒世人他曾存在过。但三年后,风向似乎又开始微妙地变化。北京权力中枢的气温正在回升,一股熟悉的“团派气息”再次飘动。胡锦涛,这个早已被视为“过去式”的人物,竟又悄然成为中共权力棋盘上的潜在变量。在他看似空洞的政治符号背后,团派似乎正在重整旗鼓。关键的问题是:他们还能回来吗?
一、组织部的震动:团派的复活信号
在中共权力体系中,真正的权力不在公开的会议上,而在“人事”二字。谁掌握组织部,谁就决定了未来。
今年4月的一次人事互调,习近平亲信李干杰与“胡温旧部”石泰峰对调职务。这在外界看来并非普通调任,而是组织部权力被重新分割的标志,也意味着习近平对组织系统的绝对掌控开始出现裂缝。
几乎同时,习近平的核心班底接连“塌方”:福建帮、清华系、军工系统中多名重要人物出事,昔日的权力支柱纷纷坍塌。
这种密集的人事地震,背后是更高层的权力再平衡。北京的政治老手都知道,中共的权力循环从不止步于“清洗”,最终一定会走向“再分配”。而此刻的团派,正是被系统重新召唤回来的那股“修复力量”。
二、胡锦涛的回影:名义权威的政治作用
胡锦涛自二十大后彻底“人间蒸发”,一度被传重病卧床。但一些海外分析指出,在中共体系中,前党魁从来不会完全失效。按照“党内法统”,当现任最高领导人出现问题时,象征性权威会自动回流到前任身上。换句话说,即使胡锦涛不说一句话,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
二十大胡锦涛被架离会场——恰恰说明了他的“危险性”:他虽然没有实权,却依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符号。当制度发生裂痕,旧权威便会被重新激活。
2024年下半年,北京军权调整中出现了一个异常场景——由张又侠临时主持军中事务。张又侠能在那个时刻获得高层授权,被不少分析视为胡锦涛默许的结果。换句话说,当北京的权力中枢动荡时,胡锦涛的“幽灵”可能正在幕后起作用。
三、退休皇帝:危险而必要的存在
83岁的胡锦涛,身体早已不复当年。然而,在这个风声鹤唳的阶段,他的政治地位却变得微妙——既危险,又关键。
在中国历史上,“退休皇帝”从来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只要他活着,哪怕沉默,他的名字都足以让权力平衡倾斜。
胡锦涛之所以仍被关注,不仅因为他是前任党魁,更因为他象征着中共制度的另一面——温和、程序化、集体决策的那一套。团派内部的人,如汪洋、胡春华、甚至已故的李克强,都需要一个“合法的政治图腾”来重新凝聚。而胡锦涛正好提供了这种象征性的庇护。
当然,胡锦涛的政治逻辑仍是“保党”——维持体制稳定、避免失控。他知道,一旦动手,就意味着中共可能陷入内战式分裂。对他来说,哪怕默默支撑,也比让党毁于内斗更“负责任”。
四、团派的再生:技术官僚的政治回流
“团派团灭”这句话流行了几年,但严格说来并不准确。团派的确在习近平时代被系统性清洗,但它代表的那种政治类型——专业化、温和、务实——却根植于中共的行政体系。只要体制存在,这种官僚类型就不会真正消失。
事实上,团派的“回潮”是制度的自我修复。习近平的极端集权让系统失去了弹性:经济信任坍塌、地方债爆雷、青年失业创纪录、外交全面受挫……整个国家陷入决策失灵的困境。当一言堂模式走到尽头,体制就会重新寻找平衡,而团派,恰恰是最自然的替代力量。
五、寡头重组:中共的惯性宿命
纵观中共权力史,个人独裁从来只是过渡。毛泽东之后是“集体领导”,邓小平之后又重建平衡;习近平的集权走向极端后,历史的钟摆必然再次摆回。
未来的中共,极可能回到多派共治的“寡头政治”结构——权贵家族、团派、保守派、改革派各占一角,在幕后达成脆弱的妥协。
在这个格局里,团派会重新登场——但不是救世主,只是修理工。他们的任务是让机器继续运转,而不是更换发动机。若体制不改革,他们的宿命,也终将与中共同沉。
结语:幽灵未散,棋局未稳
胡锦涛的身影,也许早已离开政治舞台,但他代表的那部分力量——温和、程序、平衡——正在阴影中复活。
组织部的变动、军中的调整、团派的重整,这些看似零散的信号,指向的是同一个事实:北京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层重组。
在喧嚣的表象之下,中共的机器正在自我修复。胡锦涛也许早已无意复出,但他的幽灵仍在北京上空盘旋。尽管他不是权力的操盘者,却是这个体制“自我救赎”的最后影子。
雪上加霜 中国经济突传坏消息
在美国关税压力与全球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下,中国10月出口出现八个月来的首次下滑,对美出口同比更是锐减25%,为连续第七个月大幅下降。分析人士指出,规避关税的“提前出口效应”已消退,而国内需求疲弱,使得中国外贸在今年第四季度及明年上半年面临更大挑战。
中国海关总署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1%,远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2.9%,成为2月以来表现最差的月份。进口增速也明显放缓,仅增长1%,贸易顺差为901亿美元。对美出口下降最为显著,除美国外,对韩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主要市场的出口也出现两位数降幅。
分析人士指出,10月出口下滑与中美关系再度紧张密切相关。彭博社评论称,这一结果令年末经济放缓风险进一步加剧。此前数月,中国企业为规避川普关税而提前发货,使得短期出口数据被动抬高。随着这部分效应消退,出口动能明显转弱。
凯投宏观中国经济师黄子春表示,上月出口疲弱不仅因对美贸易下降,也反映出对非美市场的普遍放缓。他指出,部分制造商仍通过越南等国中转出口以规避关税,但效果有限。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加西亚-埃雷罗亦指出,“提前出口”阶段已经结束,“中国正进入更艰难的出口周期,今年第四季度乃至明年上半年压力将持续。”
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和东南亚的出口仍维持微弱增长,分别为0.9%和11%,但不足以抵消对美出口骤减的影响。彭博社分析认为,即便美国下周开始部分下调关税约10%,整体效果有限,因为对中国商品的税率仍高于越南等竞争国。
贸易放缓迹象也出现在物流环节。上海港10月集装箱吞吐量降至4月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出口企业发货量减少。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降至六个月低点,工厂新出口订单显著下滑。
多家机构认为,外需疲软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对中国制造业和就业市场造成压力。中信证券宏观团队预计,政策层面将进一步强化“稳增长”组合拳,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新能源与高端制造出口,以及通过人民币汇率灵活调整提升竞争力。
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师指出,尽管“川习会”可能暂时缓和中美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依赖度正持续下降,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预计将进一步减少。目前,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仍面临约45%的关税。
川普前一天才出入 美军基地收不明粉末
美国马里兰州安德鲁联合基地11月6日接获一个内含白色粉末的可疑包裹,多名接触人员出现身体不适被送医。事件发生后,大楼立即疏散并封锁现场,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基地声明指出,一名人员在空军国民兵战备中心大楼内打开包裹后,出于安全考虑,该栋及相连建筑随即疏散,周边设立警戒线。基地紧急应变小组到场确认无立即性威胁,并将现场交由空军特别调查办公室接手。
两名知情人士透露,涉事人员吸入未知白色粉末后出现不适,被送往基地内的葛罗夫医疗中心。危险物处理小组初步检测未发现有害化学物,但样本已送往实验室进一步分析。
当局尚未公布受影响人员症状,也未说明事件是否针对特定部门。调查人员正检视包裹内附带的政治宣传品,以确定其与事件的关联。
安德鲁联合基地位于华盛顿特区郊外,是美国总统、副总统等高级官员的主要出入基地。事发前一天,前总统川普刚从该基地启程外出。目前尚无证据显示两者有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