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开始传达 真要变天了?
1、各省开始传达 真要变天了?
这几天,中国官媒画风突变。无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还是各省官方媒体和党报,宣传标题突然从“习近平”变成“党中央”,关键词从“两个确立”转为“学深悟透”,原本习惯高调宣示的忠诚内核不再出现。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全国范围的标题统一更换,必然来自宣传系统的集中指令。而掌控宣传口的蔡奇、李书磊不可能主动削弱“两个确立”,因此最可能的原因是:四中全会后,宣传系统已被“改组”,这不是简单的路线调整,而是一次“体制清算”。
以北京日报为例,10月27日头版评论标题是《学深悟透四中全会精神》,没有“两个确立”,甚至习近平的名字也从标题和头段消失,直到第三段才出现“两个确立”字样,但位置明显边缘化。这就像是祭坛上神位还在,但香火已经冷却。再看新华社10月28日发出的各地宣讲通稿,陕西、安徽、河北等版本几乎一模一样,全是“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坚定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再一次绕开“两个确立”。到10月31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干脆彻底不提“总书记”、“思想”,全文也再找不到“两个维护”和“两个确立”。名义上没废除,但事实上已经“体面下架”。
海外时评人士分析,四中全会之后,公、检、法、司、国安这五大政法系统内部出现了一场无声的政治站队。只需仔细对比每个系统的“官方表态”,就能看出背后的政治意图。
第一梯队:死忠家臣派
公安部长王小洪10月27日发表最强表忠,公开强调“坚定拥护两个确立”,这是他效忠习的顶格动作——毕竟,他是习近平亲手提拔的“家臣”,掌握黑箱执法机器的核心,只有他没退路。
第二梯队:观望派
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国安部长陈一新、最高法院院长张军态度明显变软,仍提“两个确立”,但一笔带过。
第三梯队:切割派
最高检察长应勇11月4日表态时,干脆不提“两个确立”,只剩下“两个维护”。表面看似保持中央口径,实际上已经在制度上完成“切割”。
结论很清楚:五大政法系统里,一个表忠,三个旁观,一个已“倒戈”。原本“最铁桶”的执政机器,如今已满目漏洞。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央,还迅速延伸至地方。四中全会后,从新疆到云南,从黑龙江到福建,各省书面报告中的“两个确立”几乎统一消失。
模式分为三类:
“新口径派”:安徽、陕西地方通稿一致改写为“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提习近平思想。
“软着陆派”:辽宁、新疆的书记仍提出“两个确立”,但语气弱化,只提“领悟”,不再提“坚决维护”,留后路。
“忠诚坚持派”:河北、黑龙江、宁夏等省继续高喊忠诚,因为这些地方是习的嫡系地盘,或自认为能得到庇护。
那么,为什么地方敢“联手背叛”?答案可能只有一个——军队不再听习的了。
四中全会结束后,军方立即举行了大规模学习会。但奇怪的是,官方公布的宣讲团名单中,没有习近平的名字,只有张又侠、张升民、刘振立三人。这被视为重大信号:军队只听“张家班底”,习似乎已被排除在军委权力核心之外。
另一个微妙细节也暴露实权变化:过去端茶倒水角色的副手们,开始频繁“单飞”出镜。李强主持进博会、丁薛祥访问南美、胡春华频繁亮相统战场合——三人各自带队,各自发声,不再等候“主席批示”。
这意味着权力已重新分配。李强控制经济,丁薛祥主导外交,胡春华统领统战,三人背后分别站着习派、元老派、团派。习近平表面仍是国家主席,但若无军权加持,实质可能只剩“象征性权力”。有人调侃:他现在唯一的权力,就是“合影权”。
精英政治的“摄政时代”,似乎已悄然到来。
2、事大了!三名中国访问学者在美遭刑事起诉
两名中国公民面临联邦指控,罪名是串谋走私货物进入美国;第三名中国公民则被控作伪证,所有这些指控均与一起计划运往美国密歇根州的生物材料走私案有关。支持对这三名男子指控的刑事起诉书11月4日本周二提交至密歇根东区联邦地区法院。
法庭记录显示,此案与此前在联邦法院对28岁的中国公民韩程萱提起的诉讼有关。韩程萱于今年6月在底特律机场接受美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入境旅客检查时被捕,她是今年早些时候被控向密歇根州走私生物材料的三人之一。韩程萱于9月被判处已服刑期满,此前她对三项走私指控和向美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作虚假陈述表示不抗辩。法庭记录显示,她被勒令返回中国,并于9月11日离开美国。
在最新提交的起诉书中,白徐(Xu Bai、音译)和张峰帆(Fengfan Zhang、音译)分别面临串谋走私指控;张志勇(Zhiyong Zhang、音译)被控作伪证。走私罪最高可判处2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共谋罪最高可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庭记录显示,三人均持J-1签证以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身份入境,韩程萱寄出的一批UPS包裹于3月份被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检查并截获,该包裹原计划寄往白徐位于安娜堡的公寓。据悉,还有其他包裹收件人写的是张迪伦,其中一个包裹内装有八个培养皿,“里面装着经过基因改造的秀丽隐杆线虫”。口供显示,在对韩程萱的调查过程中,她最初否认认识白徐,也否认从中国向美国寄送过任何货物。但韩程萱最终承认,她曾向美国寄送过五到十个包裹,其中一些她认为在运输途中丢失了。
起诉书还称,密歇根大学随后于10月8日撤销了这三名男子在学生和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中的记录,这意味着他们不再符合J-1签证的要求。此后,美国国土安全部认定他们“符合遣返条件”。上述三名预订了返回中国的机票,但并未按原计划于10月15日乘机。随后,执法人员发现他们预订了10月16日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的另一班航班,并在机场被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官员拦截。
3、乌克兰守军重夺红军城议会大楼
乌克兰东部前线战况再起波澜。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战略要地波克罗夫斯克(又称红军城)近日爆发激烈巷战。尽管多方消息称俄军已攻入城区大部分区域,但乌克兰守军仍坚守阵地。乌军第425独立突击团“斯凯利亚”宣布,成功夺回市议会大楼并清除其中的俄军,再次升起乌克兰国旗。
乌克兰通讯社报道,总参谋部强调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赫拉德地区并未被包围,乌军正采取反制措施阻止俄军渗透。10月以来在波克罗夫斯克地区共歼敌1500余人、摧毁坦克20辆、装甲车62辆和运输车辆500余辆。一线士兵透露,俄军正集中兵力攻击城市南部,部分士兵伪装成平民企图渗透乌方阵地,此举违反国际法。11月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亲赴波克罗夫斯克前线。
波克罗夫斯克是顿涅茨克地区的门户,地位极为关键。若此城失守,克拉马托尔斯克与斯洛维扬斯克两座重要城市将面临威胁。俄军希望以此地突破乌克兰防线,在战场与外交上同时取得优势,但乌军顽强防守,使莫斯科的“胜利宣言”为时过早。战略分析人士指出,普京急于攻占波克罗夫斯克,意在在可能的停火谈判前夺取更多领土。但俄军推进缓慢,难以形成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与多家欧洲智库在11月4日联合发布报告指出,俄罗斯对欧洲构成“持久性威胁”,其对抗源于对欧洲安全体系的根本分歧。报告认为,这场战事不仅关乎乌克兰的存亡,更是欧洲安全秩序的严峻考验。报告呼吁,欧洲国家具备足够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实力,应在2030年前弥补防务短板,展现政治意愿,共同应对来自俄罗斯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