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背后插刀 中南海遭暗算
1、巴铁背后插刀 中南海遭暗算
北京10月9日突然宣布对稀土实施最严格的出口管制,并首次纳入境外长臂管辖。巧合的是,就在北京升级稀土管制的前几天,美媒报道,中共铁杆巴基斯坦近期与美国合作开发稀土,已向美输出首批稀土矿物,而巴基斯坦开采和精炼稀土的技术,很可能来自中共援助。对于兄弟的背后“插刀”,北京不得不忍气吞声,跳脚称上述报道是杜撰,目的是挑拨“中巴友谊”。有分析指出,习近平当局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的目的,是加强控制并迫使川普让步。但北京已经玩过头了,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促使美国将供应链独立视为一项国家使命。10月15日,美财政部长贝森特再度批评北京当局管制稀土出口是与世界对抗,表示华盛顿与其盟友既不会被指挥,也不会被控制。
根据公开报道,9月25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走进美国白宫,带来一个装着18种稀土样本的礼盒。美国总统川普与谢里夫会谈多时,随后宣布启动矿产开发合作。10月2日,巴基斯坦官方公告,首批稀土浓缩物已从巴基斯坦帕斯尼港启程,运往美国。其中包括锑、铜精矿,还包括在巴基斯坦开采并制备的钕、镨等稀土元素。公告还称,这批矿物标志着一项价值5亿美元的合作框架的启动。此前9月8日,巴基斯坦陆军旗下的边境工程局已与美国密苏里州的美国战略金属公司签署理解备忘录,战略金属将投资5亿美元在巴基斯坦兴建稀土矿物加工厂。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赞许上述合作,称此举为建立安全和多元化供应链踏出重要一步,有利于巴基斯坦和美国。巴边境工程局执行长哈斯提则形容上述合作为向美国供应关键矿物的第一步,可加强两国的经济关系和促进友谊。而对巴基斯坦而言,这项合作计划将可带来庞大收入、就业机会与技术转移。巴基斯坦的天然资源估计总值约六万亿美元。
北京一直称巴基斯坦为“巴铁”,双方合作多年。据台湾经济学家吴嘉隆披露,巴基斯坦近期向美国出口一船稀土,并提名川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显示巴铁正脱离中共阵营,倒向美国,此举令北京极为愤怒。10月9日最新出台的稀土管制中的境外条款实为警告巴基斯坦。不过,10月13日的中共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一名记者提问,有报道说巴基斯坦利用中国设备和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触发了北京的稀土管制新规,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发言人林剑回答问题时,依然高喊中巴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两国的铁杆友谊历久弥坚”。林剑还声称,巴方领导人向美方领导人展示和赠送的矿石,只是工作人员购买的巴宝石的原矿样品,有关巴基斯坦和美国合作的报道是捕风捉影、挑拨离间云云。然而,作为中共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之一,近年来巴基斯坦境内的反中情绪正在逐渐升温。
有分析指出,北京犯了战略错误,稀土本身实际上并不算稀有,而是广泛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越南,甚至瑞典的矿床。中共国主导的是加工,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国家政策确保了这一控制地位,并通过压低价格将竞争对手赶出行业市场。然而,中共国将其稀土主导地位转化为地缘政治武器,正为华盛顿提供了政治和经济口实,让他们做了它多年前应该做的事情,即重建国内的稀土提炼和稀土磁铁制造能力。过去,中共国押注西方政府反应太慢、太低效,无法采取严肃的产业政策应对措施。但事实上北京可能低估了西方公司独立行动的速度,依赖稀土的美国制造商已经在悄悄采取行动。即使中美接下来能达成贸易协议,也无法消除未来地缘政治冲击的风险。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葛里尔10月15日最新表示,美国企业已向川普政府透露,中国的稀土与磁铁已停止流入。贝森特说,“过去一周,美国一些汽车公司致电我们,磁铁的供应明显放缓。我们就此事询问中方,北京表示或许是与十一假期有关。”贝森特直言,中共不可信。这对我们的盟友而言,应该是个清楚的讯号,就是我们必须团结,而我们也将这么做。贝森特表示,美国和盟友将共同合作,去风险并使供应链多元化,尽快减少对华依赖。
2、美方宣布:将设价格下限反制中共
美国总统川普10月15日在白宫对记者表示,美国正与中国陷入一场贸易战。同一天,美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美国政府将在多个产业设立价格下限(price floors),以对抗中共操纵市场的行为。
贝森特表示,过去20年,北京当局利用其在稀土精炼与加工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大幅削价,迫使外国竞争者退出市场,当你面对像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体时,就必须运用产业政策。所以,美国将设定价格下限,并采取预先采购以确保这种状况不会再度发生,而且我们会在多项产业实施这种措施。不过,贝森特没有具体说出稀土以外,美国政府正在关注哪些产业。贝森特同时主张,美国需要建立战略性矿物储备,摩根大通集团有兴趣与川普政府合作,共同建立这种储备体系。
同一天,美国总统川普10月15日在白宫对记者表示,美国正与中国陷入一场贸易战。川普同时表示,印度总理莫迪已承诺,将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此前,美国因印度向购买俄罗斯石油对印度实施了惩罚性关税。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接下来,我必须说服北京也这样做。川普同时指出,这件事不可能立刻完成,需要一些时间,但很快就会结束。
3、工作难找 失业青年吐心声
经济持续下行,青年失业问题正成为中国社会最敏感的裂口。官方数据长期“技术性消失”,民间却掀起一场看不见的风暴: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返乡或被迫“灵活就业”。
今年24岁的张楠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她告诉记者,自己实习经验丰富,原以为能进入银行或券商工作。然而,每天刷招聘平台,但企业不是“冻聘”,就是开出的薪资低得离谱。自己投了三百多份简历,只有两家公司回信。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打算时,张楠说:“现在这么难找工作,许多同学的父母想办法把子女送出国,哪怕去香港学习或工作。真的感到绝望,我对未来没有打算,也没有希望。”张楠的父亲张建是青岛一名司机,对于女儿失业,他语气里有一丝不甘:“我们那代人觉得,只要孩子读书好,就能有出息。结果现在读了十几年书,回家卖饮料。”
在微博与小红书上,“失业青年”“待业日记”等14个标签下,数十万名年轻人以文字与短片记录失业后的生活:有人摆摊、有人返乡,也有人干脆在家“躺平”。在小红书上,一位30岁的年轻网民说:“今年刚失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那天失眠到凌晨4点,随手点开朋友圈,看到前同事发了一张照片——他接手了我们几位同事的工作,配文是凌晨4点,继续奋战。”抖音上也有网民留言,“今年的钱真的不好挣。家庭没背景,根本找不到工作。”
从城市到家庭,失业的表现形式如今变得更加隐蔽。在许多城市,官方将失业称为“灵活就业”“慢就业”等另类表述。记者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社交平台上看到大量求职帖,其中有人自称“自由顾问”“内容策划”“线上运营”,但实际月收入不足2,000元。对此,一位北京网民在评论区留言写道:“每天在家接微单,一个月能赚两三千。朋友们都说我自由,其实就是失业。”在这种新的劳动形态下,年轻人表面上有了“工作”,实际上却没有稳定收入与社会保障。正如一名学者所言:“灵活就业不是就业,而是漂浮的生活状态。”
记者访问到一位留学归来的理科硕士刘子涵。她曾在加拿大攻读材料工程,回国后投递了近百份简历,只收到一家新能源企业的面试通知。她告诉记者,“我实在没信心再投了。我到一家新能源公司面谈,对方说因为指标被冻结,录用延期。”“早知道国内这样,就不回来了。我父母说国内机会多,其实是想我和他们在一起。我必须出国找工作,要自立。”刘子涵的父亲是一位退休工程师,他坦言他骗了女儿。他对记者说:“我以为改革开放40年,社会已经稳了。疫情一过就让她回来,没想到孩子过得比我们还难。我同意她出国,走得越远越好。这社会太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