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位未定” 因为“台湾很重要”

上报 2025-09-21 09:50+-

美国在台协会(AIT)近日低调重申“台湾地位未定论”,引发各方解读与争议。 台派欢呼、统派质疑、网民反问美国何不建交。 这场论战再次揭示:台湾的地位,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身份认同与国际权力交错的缩影。

然而,若我们跳脱“我是台湾人”或“我是中国人”的立场,是否能看见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未定”是否是一种存在状态? 台湾的模糊地位,让它既非国际法上的国家,也非中国的一部分,却在制度、文化与民主实践上自成一格。 身份与主权的分离:当“我是谁”不再决定“我属于谁”,台湾的存在本身就挑战了传统主权论述。

当我们不再以“我是台湾人”或“我是中国人”的身份来看这场争议,或许能更清楚地看见:台湾的未来,不在于他人如何定义,而在于台湾如何自我定位。

从台湾地位未定论来看其实是列强还在延续利益的夺取

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角度来看,确实可以解读为一种列强利益分配的延续性作。 “未定”不是中立,是谈判筹码,历史学者张若彤曾指出,这种“地位未定”的状态与19世纪欧洲列强建立的“协调机制”(Concert of Europe)如出一辙其目的不是为了正义或民族自决,而是为了让大国在分赃时减少摩擦。

当台湾的主权归属未定,列强创造性模糊空间作,便能将其摆上谈判桌,作为外交交易的筹码。 美国不表态即是表态,不明确承认台湾主权,既可维持“一中政策”,又能在必要时“打台湾牌”。 小国的命运被锁在大国算计中,这种模糊状态对台湾而言,并非保障,而是风险。 未能独立自主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举例说明如贝里斯土地比我们小,人口更少,只有40万人,比淡水还少,这样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反观台湾,人口是它的60倍,至今仍是国籍未明,这才是台湾人的悲哀!

台湾地位“未定”的状态,表面上是中立,实则是列强为自己保留空间的策略。 (张家铭摄)

台湾土地虽小,却五脏俱全,综合国力在举世前20名,无论如何,应该是主权独立国家,唯有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才不至于被强权夹持,才不至于在这块土地辛苦努力经营的成果被列强端走。

张若彤形容得很贴切:“你就是活在蛋糕盘上的人,着大国的心”。 台湾的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使它成为美、中博弈的核心。
美国:藉由地位未定论维持对台军售、外交支持,但不建交,保留弹性。
中国:强调《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主张台湾主权已定,意图排除其他国家介入。
其他列强:如日本、欧盟,则在经济与安全层面与台湾互动,但多保持外交模糊。

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存在,不是因为台湾不重要,而是因为台湾太重要。 它让列强得以在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持续从台湾议题中获取利益。 这种未定的状态,表面上是中立,实则是列强为自己保留空间的策略。

※作者宋明为退休人员

  • 最新评论
  • 曹刿论战

    都是 P话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