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到了但川普没来 93阅兵精心计算
邓聿文评论文章:想像一下,在中国的九三阅兵中,在天安门城楼站在习近平两边的是川普和普京,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的画面会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信号?然而现在,这个场景换成了金正恩和普京。
很多国际观察者,关注中国的九三阅兵,更多注重的是哪些国家领导人会出席,但是,哪些国家领导人不会出席,其实也很重要。在出席者中,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中朝之间目前的微妙关系,以及朝鲜领导人几乎从来不在这种多边场合出现;而在缺席者中,美国总统川普也让人感觉有些意外,因为之前外界传出北京已向川普发出了邀请,而其本人也明确表态,只要习近平邀请他就会去。从这个对比角度观察这场中国阅兵,可以捕捉北京背后深层目的,以及中国领导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想到的第一对词是“舞台剧场”和“叙事政治”。习近平搞大阅兵,直接目的就是他喜欢“舞台剧场”万人瞩目的感受——走著整齐步伐的军队方阵,展示的先进武器,还有站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中共高级官员和外国政要,以及亿万不在场但关注这场阅兵式的观众,共同组成了九三阅兵的舞台剧场。
那么,九三阅兵这个舞台剧场承载的一套外向叙事内容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习不希望中国做冷战翻版的另一极,而愿以“全球南方”的代表与保护者自居。从他的考量来看,哪个外国领导人能站上天安门城楼,要服从这一阅兵叙事:是有助于强化“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庇护者“,还是把画面推向“中国是强权政治“的误读?
由此,在这套“舞台——叙事”逻辑里,金正恩是一个“理想配角”。朝鲜是国际政治的边缘者和制裁物件,也是东亚“受害记忆”的承载者——曾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害。请他来,不会抢夺习的镜头,反而顺手勾勒出北京愿意庇护弱者的姿态:让一个被排斥的政权,获得一次被观看、被承认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外叙事的加分——“中国站在被压迫的弱小国家那一边”,还具有地缘政治的实用:在俄乌战争推动下,俄朝关系迅速升温,北京需要用一次高规格的“在场”,把平壤拉回自己的轨道,避免过度倒向莫斯科;同时,金正恩的在场还提醒首尔与华盛顿,半岛议题绕不开北京。
与之相对,川普在场并不能为习增加太多荣耀——最多起到一种锦上添花效果——但却可能让习有喧宾夺主之忧。阅兵本是习的主场,可如果川普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全球媒体的焦点必然集中在“习—普—川”三人同框的历史瞬间,习的“光芒”就会被稀释,有可能从主角变成陪衬,川普的个人魅力和戏剧化风格会掩盖北京本来要传达的资讯。对于深知政治舞台掌控之道的习来说,他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而这只是他的担忧之一。
习的另一担忧,也是其主要担忧,被国际舆论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看作“霸权同盟”的一员,而他的意图原本是要做全世界弱小国家进而是国际正义的“庇护者”。故邀请川普和金正恩,舞台呈现的意向截然不同——前者会被解读成强者与强者的串联、霸主与挑战者之间的握手;后者则被解读为强者庇护弱者、中心保护边缘。
换言之,川普站在天安门城楼,会把中国的角色推向“强权俱乐部”——与美国、俄罗斯一道被解读为瓜分世界的共谋者,哪怕北京在政策上并无此意,画面的语言也会把叙事带到那里去;金正恩站在天安门城楼,与北京十几年经营的道义自画像一致:中国代表被西方忽略的多数、为不平等秩序的受害者提供安全感与发展路径。
现在的问题是,习为何特别在乎全球南方对九三阅兵邀请的外国领导人作出的政治解读?因为在中美对抗中,北京真正的恐惧,不在美国本身,而是“第三世界的眼睛”。从供应链重组到科技遏压,再到地缘政治的围堵,北京到目前能够承受并延长这场对抗的外部原因,很大程度依赖全球南方的共鸣与合作。十多年间,“一带一路”铺了通道,金砖扩容搭了屋檐,上合组织建立了构架,对亚非拉的非西方国家的融资与基础设施项目,北京悉心经营的是一种道义资本——中国不是西方旧殖民秩序的继承者,而是它的替代方案与公共品的提供者。
正因此,北京对非西方社会如何观看自己极其敏感。如果城楼上出现“习—普—川”的同框,“非洲街头的电视”、“拉美社媒的首页”、“东南亚夜市的短影音”所传播的,就不是“中国与我们站在一起”,而是“三大国在说话,其他国家只配聆听”,这是北京在九三阅兵中最不想呈现给第三世界人民的,而此角度常常被观察者忽略。
国际政治中的某些政治后果,不靠档、不靠声明,只靠一张照片、一段几分钟的影视就能体现出来。天安门城楼具有巨大的符号能量,而“习—普—川”的并立画面,会瞬间压缩一切细节与解释,把中国十几年的叙事努力挤进一个简化为“新雅尔达”的框架。它无需字幕,就能在瞬间重绘世界图景:强者在上、世界在下。习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让这样一张照片成为历史的定格,把中国的“南方代表”叙事撕开缝隙。
舞台剧场要中心位,叙事政治要正当性,但那一张照片,会同时击穿两者——可以把这称为“同框的视觉暴力”。所以,与其在华盛顿面前多一次示好的姿态,不如在全球南方面前少一次误读,此乃北京九三阅兵的“政治正确”。从这个角度说,川普缺席阅兵式,反而成了习稳住阅兵叙事的“必要牺牲品”。
从川普渴慕强人政治和剧场政治来看,他本人或许十分想来北京观看阅兵,未必在乎美国国内舆论对他的刺耳批评,更不会在乎国际舆论“霸权同盟”的解读,但习肯定会在乎“第三世界的眼睛”,在乎天安门城楼的并立画面给全球南方人民呈现的 “视觉暴力”。全球南方对中国的信任,是北京对美长期竞争中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战略资产。如果一朝闪失,未来恐怕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成本才能弥补。可见,即使北京真的向川普发出过某种试探式信号,习最终也会因为“舞台—叙事”的双重顾虑而收回。
习在九三阅兵上对邀请金正恩与川普的不同考量,映照出了北京要扮演的角色类型。对金正恩,北京可以、也愿意呈现“庇护者姿态”;对川普,北京必须避免被拖入“霸权的并列关系”。前者补强中国的叙事与地位,后者则会让十年苦心化为乌有。
有人会说,我是否言之过重。也许。但对北京来说,当下正是和华盛顿处于对抗的关键阶段,每出一次牌都要慎重,不能浪费出牌机会。稳住全球南方对中国的信任,在北京,始终是它的外交要务。
中国九三阅兵26国领导人的出席名单,是一张关于舞台、叙事与权力的计算表,金正恩的在场与川普的缺席,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习近平可以邀请“弃儿”金正恩,来展示中国的庇护姿态和巩固传统势力范围,却绝不能邀请“强者”川普,从而侵蚀中国对全球南方的道义资本,撕裂全球南方对中国的支援基础。外界从这个对照中,可以看出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