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场淘汰赛已经打响
法国世界报8月11日刊出文章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产能过剩、竞争惨烈的局面,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打响。比亚迪虽然依然是行业龙头,但销量正在下滑,中国国内的价格战让比亚迪的利润大幅缩水。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比亚迪必须依靠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来渡过难关。
截至8月8日,比亚迪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已较5月份的最高点下跌了30.2%,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同期甚至下跌了49%。2022年以来就没有再生产过纯燃油汽车的比亚迪,自5月份以来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放缓。7月份,比亚迪的销量环比6月份下降了10%,而中国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市场的增长势头也在放缓。
虽然比亚迪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上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其地位正在逐渐下降。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已从一年前的35.4%降至27.8%。中国市场的放缓使得比亚迪的2025年销售550万辆车(国内及国际)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比亚迪不得不打价格战。5月份,比亚迪对22款车型短期降价,降幅最高达34%。
文章写道,地方政府是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的幕后推手之一。过去十多年间,为了招商引资和就业,不少地方政府给车企送地送钱,有的甚至帮忙盖厂子,生产指标也包揽。地方政府的这种“溺爱”造就了产能泛滥,也养出了一些“烧钱”不断的案例。
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打响。一些小规模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纷纷出局,曾经的300多家新能源车企如今只剩下一半。专家预计,最终能活下来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就五到十家。连习近平都在讲话中用上了“内卷”一词,提醒各地别一窝蜂地上新能源项目。北京也收紧了地方政府新建产能的审批权,算是给这场“内卷”踩下了刹车。
比亚迪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与垂直整合,但要消化产能,国际化是唯一的出路。它计划到2030年实现海外销量占其总销量的比例达到50%,并要在欧洲建设三家工厂,此外,比亚迪还使用混合动力车型来规避欧盟对电动车征收的关税。
然而,路途是艰难的。7月份,在法国,四家中国品牌合在一起,登记注册的车辆数只有3731辆,市场份额为3.2%。和雷诺、标致等老牌巨头相比,这一数字是微不足道的。在墨西哥,比亚迪还遇到了没有想到的对手:由中国的工厂生产的、贴着雪佛兰商标的车,这些雪佛兰牌的车,价格同样低得刺眼。
曾任墨西哥驻华大使(2007年至2013年)、现为顾问的瓜哈尔多(Jorge Guajardo)评论说,“这些汽车虽然挂着西方的商标,但完全是中国制造的。它们只是中国出口产能过剩的又一个例子。”
全球新能源车赛道,眼下已变成一场充满幽默与火药味的马拉松了。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