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对上海自贸区不满 韩正堪忧

《政经》 2015-06-09 19:13+-

  

韩正陪同李克强考察上海自贸区。

     据官媒报导,李克强9月18日到上海自贸区考察时说,要继续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政府要对负面清单更加熟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

  当听到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负面清单较去年大大“瘦身”并“表扬”各部委做了大量工作后,李克强摆摆手说:“我今天不问各部委为自贸区支持了什麽,我更想知道他们还可以再支持什麽?”

  所谓的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

  有分析称,官媒报导显示李克强对上海自贸区的不满和对上海市政府的问责之意。李克强就任总理后力推的上海自贸区被指进展缓慢。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后,因公布涉及1069个产业的负面清单,其中涉金融投资领域等“自由”受限,遭到广泛质疑。

  但法治日报主办的《法人》杂志刊文称,经过一年时间,上海自贸区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主要得益于负面清单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减少了政府寻租的空间,这也让上海逐步成为下一个集散和结算中心,是上海自贸区区别于其他自贸区的重要标志。

  该文指出,在总结上海自贸区一週年成果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了在自贸区开展的四大制度创新,其中两项是:“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

  负面清单是自贸区设立中的一大亮点,不同于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罗列出禁止项目,没有列入的都允许投资。2014年7月初,上海自贸区公布第二份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项缩减为139项,取消其中14条,简化其中19条,开放度提高了17.4%。相比第一份,第二份清单瘦身明显。事实上,负面清单模式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自贸区不断与国际接轨,表明政府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助力自贸区改革。

  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环境是自贸区成立之初就定下的目标,贸易便利化也是截至目前各项政策中践行最好的一项。比如企业设立审批手续的简化、通关手续的便利化以及放开对医疗和工程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等。

  据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自贸区将改革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商品的流入流出上,而在资金流方面,尽管已设立了许多规章制度,却尚未看到许多实质性进展。”

  该观点不无道理,上海自贸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金融要素市场,如汇率的自由化和利率的自由化上没有实质性开放,在存款利率的开放上,只允许300万美元以内的存款利率可以放开。而人民币和美元等外汇的自由兑换方面迟迟没有放开,自由贸易帐户的实际操作上犹豫不定等。

  为何外界特别是国外媒体报导的负面报导居多?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金融法博士研究生汤华东认为:“目前的金融的政策和创新是局部的和战术性的,有其正面意义。但与最初的中央政府的战略布局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汤华东认为,在金融创新上的开放不足,主要是具体的金融监管机构还在沿用过去的严格管理的思维即正面清单思维在分析和对待问题,过分强调宏观审慎风险,视风险如猛虎。责任不在上海市,而在具体的监管部、委、会。金融是牛鼻子,金融不深化改革,上海自贸区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