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大雨点小 上海自贸区可能出现严重问题
事情不会如30年前般简单,激励不兼容的情况已经生成,并将成为自贸区的严重问题
前海、昆山及上海都已成为自贸区,其后北京、天津、南沙及横琴也将加入。自贸区可说是中国经济特区的「表亲」。中国在八十年代初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开展经济改革,给予外商(其后也包括国内公司)税务优惠及支持政策,并引入市场机制,让他们制造并出口货品。这些企业成功地将中国改造成世界工厂。今日自贸区的重点在于商贸与金融,自然是推进价值链、升级经济改革的一步。
从政策角度看,中央利用经济特区,通过私营企业让人民富起来,从而为八九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建立政治及民意支持。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增长已露疲态,中央试图复制经济特区的成就,创立多个自贸区以重振经济活力。然而事情不会如30年前般简单,当时激励兼容并不成问题。
当年,经济特区各持份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经济单位,他们推动经济改革的诱因是一致的。经济改革开始以来,中国追求供应扩张的发展模式,以建设及制造为先,并假设需求会随之而来。再加上全球化,各经济特区推动所有持份者专注于生产,并通过出口扩展中国的总需求,由此致富。
但如今情况已经改变。
首先,当国家越富有,收入和财富不均的情况越发严重,令社会最底层意识到,他们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除了因为贪腐及地方官僚主义作祟,高级领导人的政策也是原因所在。其次,富人和知识分子对政治及改革进程更感兴趣,以保障或争取自身利益,甚至参与经济改革檄生的寻租活动。
换言之,激励不兼容(incentive incompatibility)的情况已经生成,并成为自贸区的严重问题。首先,很多因支持经济改革而致富的既得利益集团如今反对深化改革,因为推进改革将减损他们的寻租机会。其次,知识分子意识到已经无法在社会阶梯上继续爬升,靠个人努力所得的提升,可以被为所欲为的权贵阶层褫夺。因此,很多知识分子怀疑深化改革只会为权贵阶层带来更多利益,因此转而反对改革。
这些自贸区的焦点在于金融及商贸。由于流动资本可以轻易携带,不若固定资产难以搬动,因此这些行业都较制造业更具流动性。基于此原因,自贸区将出现激励不兼容的严重问题,令当局几乎不可能加快人民币可兑换及资本账户自由化,否则体系将出现不稳。为何会这样呢?
在经济特区内,所有持份者都有共同的经济诱因,以一股活力向前迈进;但自贸区持份者的诱因却各不相同:中央希望深化改革,这难免将包括开放资本账户及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但地方政府及许多既得利益集团抵制改革,以确保其利益不受损,并将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民众则希望加强政府问责、财富分配更平均,知识分子对此尤其寄予厚望。各人的期待互相矛盾,有人或会因此往其他地区寻求机遇,或规避金融限制措施及其他相关问题,令自贸区有可能出现资本外流。
中央期望允许自贸区实行人民币可兑换及资本账户自由化后,自贸区之间的资金可以灵活流动,但可能出现的资本外流将成为中央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因为若其他地区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入自贸区,中国实际上就等于开放了资本账户,由此蒙受资本大规模外流的风险。
中国高价报关进口(import-over-invoicing)的问题恶化,一旦资金闸门大开,很有可能推动资金外流。所谓高价报关进口,即国内进口商故意大幅提高部分进口货物价格,后向海关高价报关进口,借此将资本汇往国外,国外出口商则将多收的差额存入进口商的国外账户。以官方数据计算,笔者估计中国高价报关进口的数字逐年增加,2010年增幅尤甚,反映资本外流的动力增加。
但直至最近,流入中国的热钱也愈来愈多。这两组数字并不一定相互矛盾,因为它们由不同的诱因推动:一是国内人士希望将资金汇出国外(高价报关问题),另一是外资希望进入中国(热钱流入问题)。汇出和汇入资本的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们对中国投资环境的看法迥异。此外,高价报关问题持续深化,但每年热钱流入情况均有波动。
因此,中国封闭资本账户,阻止了资本外流。这也是为何中央可能将涉及自由兑换的金融活动限制在自贸区内,以免造成资本外流。自贸区持份者之间的激励不兼容问题引发了此漏洞,故此要为金融机构在自贸区的活动设置规则并不容易。为万全起见,中国很可能严格维持这种不对称的资本控制:对流入资本的控制将较外流资本的管控宽松得多。
做人要实际。诱因问题一日未解决,自贸区就不可能推动中国大幅进行结构改革,而是可能成为境内人民币可兑换及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有限试验场。这种做法是为了将资本大规模外流的可能性减至最低,以免导致中国金融系统不稳。(作者为海富通资产管理(香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