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火灾 看高楼逃生难在哪里
香港新界大埔的公屋住宅区宏福苑(Wang Fuk Court),26日下午发生非常严重的高楼火灾,甚至在不到一小时内、就让火势蔓延至邻近多栋建筑,迄今造成至少55人死亡、数十人送医观察,仍有近280人下落不明。该社区属于超过30层楼以上的大厦,也让一旦遭遇火灾、高楼层住户该如何平安逃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从官方公布的死伤数据,这场火灾将成为香港记忆中、最致命的大楼火灾之一,也是自1996年嘉利大厦大火以来最惨重的一次。根据媒体报道,已有超过900人顺利从宏福苑撤离,但目前仍不清楚、还有多少居民受困建筑内。
在三位专家看来,这场香港高楼的大火,凸显在紧急情况下、想要成功疏散高楼层的困难度有多高。因为这不仅仅是、怎么把人救出来的问题,而是还得考量建筑物的物理限制,以及在高压力下人类行为与现实之间的碰撞。
一旦发生火灾,高楼层的电梯就成为绝对不能使用的设备,此时唯一可靠的逃生路径,就只有楼梯而已。但这也是在高楼疏散与逃生过程中,最关键的一大障碍:垂直距离。因为根据统计、当处在真实疏散状态中,人们下楼梯的速度会远比预期慢许多。

危急关头高楼层向下并不容易
在模拟演习期间,人们向下的移动速度大约介于每秒0.4至0.7米,但如果发生在实际紧急情况下,特别是高楼火灾,这个速度数值会急剧下降。就以在911 事件为例,幸存者事后回忆的平均下楼速度,通常比每秒0.3米还慢。
因为当你处在高压力和长时间警觉状态,会让身体很快疲劳,而且长时间行走,必然会因为体力下滑,而出现下降速度变慢趋势。调查更显示,大多数从高楼撤离者,在走路过程期间、至少会停下来完整休息一次。
一般民众尚且如此,更别提当建筑内还有不少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或是一次涌入过多撤离人群,都会让整体行走速度下降,此外当有多个楼层的人流汇入单一楼梯区域时,也很容易让行走速度变慢。
人顾虑太多、却因此浪费宝贵逃生机会
另一个盲区则是“人类行为”,三位专家认为、人类行为是导致高楼疏散延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举例来说,当听到警报响起时,无论事从手机、电视或其他媒介发出,人们总是很少立即做出行动。因为摆在他们面前,还有更多“重要事情”必须先交待,这时刻人们会暂停动作、寻求他人确认、检查现况、收拾财物或与家人协调,当你逐一处理这些事情后,才会开始执行逃生计划,但往往就是这些早期的几分钟时间,才会让人们付出无法挽回的高昂代价。
还有一个状况是,火灾发生往往会导致建筑内停电,或者因为浓烟弥漫、让室内光线变成非常昏暗,而透过实验显示,当照明光线减少、会明显地让人们下楼梯的速度减慢,因为当浓烟降低前方能见度之际,这些逃生的人们会开始犹豫、害怕误判台阶位置,导致行径速度进一步变得更慢。
随著高楼大厦愈来愈高,加上普遍国家都进入人口老化或高龄化社会,过去“每个人应该都能走楼梯”的旧式假设,如今已不再百分之百适用。
文章提到两个“新逃生物件”,一是设置专属避难层(Refuge Floors):这是专门设计、内建于高塔大楼内部的防火防烟楼层,让居民能在逃生过程,把这里当成安全的集合点,既可以避免人员推挤,又让人们有安全地方可以休息,再决定前往畅通的楼梯,或原地等待消防员救援。
与避难层配合诞生的产物,则是疏散电梯(Evacuation Elevators)。与大家常见的客货电梯不同,这些电梯都经过专门设计,配备加压井道、受保护的门厅和备用电源,可在火灾期间正常安全运作。
结合以上数点,这次香港高楼火警的教训,清楚地让大众知道,想要达成高楼平安疏散,绝不能只依赖单一工具或设备。除了常备楼梯外,避难层和受保护的电梯,未来都应成为高楼或超高楼“居住安全”必备条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