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中全会埋下了统一伏笔

聿闻视界 2025-11-02 13:28+-

大陆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包括设立台湾光复节,官方喉舌署名文章谈统一后的台湾利好,发布电影《澎湖海战》海报,对沈伯洋立案侦查等,感觉北京正在加大对统一的舆论动员,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统一进程。

“反独促统”是大陆对台工作的两项任务,但过去绝大部分时间,反独是主项,促统是次要。 不过,在今年对台工作会议提出要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后,促统和反独变成了平行,如今四中全会刚过,促统似放在优先位置。 比如,台湾光复节的设立,可以看作促统动作,它体现的是大陆对台湾行使主权; 调查沈伯洋也可如是解读,显示大陆对台湾有司法管辖权。

促统优先,在四中全会公报也可得印证,公报关于台湾的表述,只有短短一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却具政治分量,尤其与五年前十九届五中全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措辞相比,它反映了北京对台政策心态与战略阶段的重大转变,即统一不再只是政治口号和历史任务,而是未来五年要取得具体进展的现实目标。

这两个中共全会,都是制定下个五年规划的会议。 按照中共政治运行的惯例,能写进全会公报的内容,意味着进入政策体系的硬性议程。 单从文字看,两次公报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但是,句子顺序有差异,透露出侧重不一样。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并列于一句,显得统一仍附属于和平框架,偏向防御与管理; 四中全会将统一单独提出,并冠之以“大业”以示强化,暗示统一是一项政策任务,有更积极主动的意味。

四中全会公报之所以把《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单列出来,源于北京中华民族复兴叙事的逻辑。 按照这一逻辑,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统一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民族复兴的目标当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为什么促统在四中全会就成为一个政策任务? 原因在于,十五五规划距2035年很近。 再考虑习近平的年龄,如果他有第四个任期——这大概率可以肯定,是需要在统一问题上有所作为,而不光是作为政策宣示的。

换言之,到“十五五”规划结束的时候,也是习的第四任期末——两者只相差一年,不管习要不要第五任期,他届时要宣称如期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但假如台湾还游离于大陆之外,那民族复兴的故事就缺了一角,这个故事就不好圆。 所以,到时对统一必须有个说法,对全国人民有个交代。 这不是说,“十五五”结束时,不论采取什么方式,就一定要让台湾回归大陆; 但至少要有让民众有感的具体成果,比如两岸坐下来谈判,签订一份朝向统一的和平文件或框架性机制,北京就可以解释,虽然台湾尚未回归,然而已经走在回归的路上,因此,届时宣称2035年基本实现了民族复兴,就不存在说不通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五年对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很关键。 北京一定会把统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推,对台政策将更具策略性和层次感。 一方面,军事威慑仍将强化,以此作为政治压力和防范台独的后盾; 另一方面,经济与社会融合将被重新启动,以展示统一带来利益的现实效应。 同时,法律与制度设计也会提速——不排除在此期间出台“国家统一法”或“和平统一路线图”,把统一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的政策任务。 这种治理化的统一观,实际上也符合习近平一贯的政治风格——通过制度工程实现政治目标。

中共四中全会埋下了统一伏笔

总的来讲,四中全会公报的这句短语,预示着北京在台湾问题上进入目标更明确,行动导向更强的新阶段。 北京会把实现可见成果,视为下个五年的核心任务之一,无论这些成果以何种形式呈现,它们都将被包装为“复兴进程的里程碑”,作为习可写入党史的成就。

台湾在未来五年,要作好这种“被逼统一”的心理准备,具体说,大陆对台湾政治上的逼近与心理上的压迫将持续升级,两岸不太可能爆发战争,除非台湾拒绝和统,北京会以实力、时间与制度去塑造台湾的选择,使“和平统一”从理念和目标变为现实议题。 四中全会为这一进程埋下了伏笔。 这是台湾民众需要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