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推动“交易式外交”
作者赵春山(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美国总统川普本月26日展开他重返白宫后的首次亚洲之行。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是第一站,目的是参加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的系列高峰会议,而“川习会”则为他此行画下,他自认高达“12分”的句点。
川普访日为高市早苗迎来首场外交大考 带来三大挑战
川普对区域多边舞台不感兴趣,他在吉隆坡的主要工作是运用经济工具,扩展美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川普在东协峰会上,见证了泰国与柬埔寨签署《吉隆坡和平协议》,结束两国多年来的边境紧张局势。
川普在峰会期间宣布美马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他与柬埔寨签署互惠贸易协议,并与泰国、越南发表联合贸易声明。此外,川普还与越南总理范明正会晤,正式确认双方的贸易协议架构,从而成为本次东协高峰会最受瞩目的焦点。
日本是川普此行的第二站。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希望藉川普来访稳固她在国内的权力基础,因此特地从吉隆坡提前返国,留下外相代理出席东协系列峰会的历史记录。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川普访日为高市早苗迎来首场外交大考,也带给她下列三大主要挑战:
第一,如何强化日本对美5500亿美元投资的监督权。这笔金额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逾十分之一,协议特别条款赋予川普政府实际运用权。日方担忧恐用于对日本不具战略意义的计划;但若拒绝,又恐面临关税报复。
第二,高市认为日本面对来自中国、朝鲜与俄罗斯的安全威胁日益加剧之际,希望确认华府在印太地区的整体战略方向,以设法延续日美战略合作来制衡中国在区域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第三,如何打出“安倍牌”来建立她和川普之间长期稳固的盟友关系。
高市显然通过了上述三大挑战的考验,但付出的代价除承诺对美投资巨额资金外,还包括:提高国防预算至2%;将美对日汽车进口关税从27.5%降到15%;强化制药和半导体供应链;日将增加采购美国农产品。

李在明关切关税、朝鲜半岛安全问题
韩国是川普此行的最后一站。韩国总统李在明与飞往庆州参加APEC峰会的川普会面,并当场授予川普复制的金冠和代表韩国最高荣誉的“木槿花大勋章”,让川普笑逐颜开。
李在明关切的是关税和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在关税的部分,双方同意维持7月30日达成的15%减税协议继续执行;汽车及汽车零件的关税也从25%降到15%;有关半导体方面的关税,将不会高于主要竞争对手台湾;此外,韩国针对美国的金融投资方案,总额为3500亿美元,其中2000亿美元由韩国主导运用,协助美振兴造船业。
在安全问题方面,川普同意韩国打造核子潜舰,取代韩国现在使用的传统柴油动力潜舰。韩国关注川普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会面,但“川金会”因川普的行程问题而作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川普踏上韩国土地的前一天,朝鲜28日在西部海域试射舰对地战略巡航飞弹;但专家分析称,这次军事试验“并非有意让川普难堪”。

压轴大戏“川习会”7大细节 还未到台湾问题“摊牌”时刻
“川习会”是川普此行的压轴戏。川普给这次会晤打12分,显示他对双方幕僚的会前作业十分满意。川普会后返回华府,在机上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他与习近平会谈的若干重要细节。
第一,川普将把对中国大陆的芬太尼关税从20%降至10%,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则从57%降至47%。
第二,川普证实中国同意暂停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一年,让稀土不再成为“路障”。
第三,中国将立即开始采购美国黄豆,但没有透露采购数量等细节。
第四,双方虽实讨论过芯片问题,他们将与辉达以及其他公司洽谈芯片采购事宜”。但川普澄清,双方没有讨论到辉达最先进的Blackwell芯片。
第五,川普表示美中元首预定未来一年内互访:他计划于4月访问中国,而习近平将于明年稍晚访问美国。
第六,川普表示,他与习近平的会谈中没有提到台湾问题,但两人将合作推动乌克兰问题取得进展。
第七,双方将取消船舶关税和相关费用。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日前发表的一份题为《稳定中美竞争关系》的研究报告,其中建议中美双方应接受某种程度的“暂时性妥协”(Modus Vivendi)。
“川习会”建立的框架协议,就是希望维持中美的“和平共存”;但因缺乏战略互信,双方关系只能出现类似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两个稳定对手之间的不稳共存”。
以川普多变的性格,“川习会”达成的协议只能看成是阶段性的中程协议。如果美国未来出现政党轮替,则中程协议就有变成短程协议的可能。
“川习会”对“台湾问题”避而不谈,并非表示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中共已划出了底线,不会做出任何让步;川普则希望美国继续在两岸关系扮演“球员兼裁判”的角色。因此,中美领导人或许认为,目前还没有到中美为台湾问题“摊牌”的时刻。
台湾当然高度关注“川习会”,但无论中美战略竞合关系出现什么改变,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都难以维持下去。台湾的应变之道,首应正确研判形势,切勿让自己成为改变现状的第一个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