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习会中国重大突破 美国政策方向重大转变

联合报 2025-10-30 18:15+-

美国总统川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川习会”,双方均做出让步,但与其说是推动美中关系进展,反倒在某种程度上重回先前的休兵条款。不过,纽约时报指出,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方撤销的其中一项措施设下更重要先例:川普政府同意,将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暂停一年。

美国商务部9月29日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延伸“实体清单”(entity list)的适用范围;“实体清单”是一种针对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外国公司而设的贸易黑名单,美方新规对列入“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根据中国商务部在川习会后发布声明,美方同意这项规则暂停实施一年。

长期以来,北京一直寻求将出口管制纳入双边谈判范围。美国前官员与专家表示,这是美方在贸易谈判中,首次在国家安全相关技术管制领域做出其中一项让步,也可能是中方一项突破。

曾在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担任出口管制官员的帕迪拉(Christopher Padilla)表示,这代表美国政策方向的重大转变。帕迪拉说,中国官员在与美国历届政府的会谈中,始终要求撤回出口管制措施,“我们都有准备好的发言要点,第一条是:『这是国安问题,我们不会在贸易谈判中讨论。』”

他指出:“出口管制现在成为美中关系中的可交易议题,你们已打破数十年先例。”

尽管白宫发言人反驳这项协议与以往政策不一致的说法,但亚洲集团(Asia Group)合伙人、曾任共和党籍前联邦参议员赛瑟(Ben Sasse)国安顾问的费特利(Brett Fetterly)同意,北京在此次川习峰会上成功实现长期目标,将国安导向的出口管制议题纳入更广泛的贸易谈判。

川习会中国取得重大突破  美国政策方向重大转变
费特利表示:“科技竞争如今已成为美中关系的主轴,而在这一点上,习主席取得美方的关键让步。”

川习会中国取得重大突破  美国政策方向重大转变

不过,川普政府似乎并未在美国出口管制上做出一些批评人士担心的更大幅让步,例如川普本人曾暗示会与习近平讨论销售辉达(Nvidia)尖端Blackwell芯片的问题,立即引来跨党派国会议员的迅速谴责。

许多商业团体赞扬美中关系回归大致稳定,有助于促进贸易与经济增长。但一些专家认为,鉴于中国对关键矿产的控制,川普政府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回撤美国的技术管制措施;北京2024年12月首次对稀土矿出口实施限制,今年4月与10月再次扩大,以应对川普的贸易战。

  • 最新评论
  • 吴敬中

    看看楼下这位莘莘学子,诸位谁还有兴趣招收中国博士生么?

    屏蔽
  • 莘莘游子

    七、上述“新版稀土的制度化模式”的扩展和展望:更广泛的资源管控条例的建立 在未来几年里,如果有需要,这一制度化模式可能延伸至镓、锗、石墨、锂等关键材料领域,形成一个更广义的“中国战略资源体系”。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意味着资源竞争与制度竞争的融合;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种防御性主权制度——以制度稳定确保安全,以资源控制换取话语权。 可以说,从2025年10月9日那一刻起,世界正式进入“制度化资源竞争”的新时代。中国的稀土不再只是矿产,而是一整套能够影响全球产业秩序与谈判格局的战略制度体系。 同样,对于上面这些关键领域的资源或者材料,相应的管控条例也可以早日就位,必要时能马上实施,产生积极效果。

    屏蔽
  • 莘莘游子

    五、稀土的外交功能化:从贸易工具到制度武器 新版稀土制度发布后,其战略效应迅速显现。2025年10月30日,习近平与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稀土议题成为双方闭门讨论的焦点之一。美方提出放宽部分高端永磁体与精炼技术出口许可的请求,中方则以调整关税结构和科技禁令作为交换条件。 这一事件表明,稀土已从经济资源上升为外交谈判中的制度筹码。过去的谈判以商品、关税为核心,如今则围绕“许可制度”“技术准入”展开。中国通过审批节奏的微调,就能影响全球市场的价格、生产与供应链节奏。这是一种不依赖军事或金融制裁的文书式武器,具有极高的可控性与政策回旋空间。 美方最初认为稀土限制是谈判姿态,但很快意识到中国掌握了真正的“制度开关权”。釜山会晤后,美方在部分关税领域作出临时让步,而中国短期放宽若干稀土产品出口许可。这种制度化“交换”本身,正是新版稀土政策的战略回报。 六、制度化资源霸权的确立与未来影响 新版《稀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从“资源保护者”到“制度主导者”的历史转型。其核心不是对资源数量的控制,而是对技术路径、使用结构与国际规则的掌控。 这种转型的逻辑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从数量控制到结构控制——关注谁在用、怎么用,而非出口总量; 第二,从资源依赖到规则依赖——让他国依赖中国的许可与标准,而非矿石本身; 第三,从产业竞争到制度博弈——通过规则塑造竞争环境,而非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屏蔽
  • 莘莘游子

    四、转向的动因:从资源思维到制度思维 中国在此时实现制度转向,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稀土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随着分离、永磁体、磁性材料及回收技术的成熟,稀土不再是单纯的矿产资源,而是高度技术化的产业体系。中国在这些环节拥有明显优势,因此具备将技术优势制度化的能力与动机。 其次,中美科技与地缘竞争加速升级。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军工材料等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中国亟需构建自己的战略反制机制。新版稀土制度正是在此背景下,形成从“资源反制”向“制度反制”的路径。 第三,国际谈判格局的变化要求中国具备长期可持续的政策工具。传统的出口限制往往临时性强、反弹风险高,而制度化管控则能在可控范围内形成稳定威慑。新版细则发布的时间,恰逢中美首脑会晤前夕,更体现其外交布局的深思熟虑。 最后,这一转向体现了中国治理逻辑的升级:从资源控制到规则塑造,从经济治理到战略设计。新版制度不仅服务于国内产业安全,更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输出“制度权力”的一次实践。

    屏蔽
  • 莘莘游子

    三、目标差异带来的效果差异 目标的根本差异导致两代制度的实际效果截然不同。 首先,在影响范围上,旧版制度主要作用于国内产业与直接出口环节;新版则将监管延伸至全球供应链。外国产商若使用中国稀土或技术,均需考虑中国的许可与审查制度,从而使稀土影响力从“供应物料”扩大为“制度约束”。 其次,在谈判价值上,旧版虽然具有出口管制条款,但其性质偏向贸易保护与环境治理,谈判杠杆性有限。而新版被明确设计为外交与经贸谈判的制度工具。例如,在中美磋商中,稀土出口许可成为双方谈判的重要议题。 再次,在制度化与可持续性方面,旧版属于阶段性治理手段,常伴随产业整顿或环保行动;新版则构建了常态化、长期化的全球性监管体系。正如CSIS的研究报告指出,新版标志着稀土从政策工具进入“制度化武器化”阶段。 最后,在管控对象上,旧版主要针对买方国家和贸易流量;新版则聚焦“用途”“技术扩散”与“设备输出”,重点限制下游的军工、半导体、新能源等敏感行业。这使得稀土制度从量的管理转为质的管控,其国际溢出效应更加显著。 由此可见,两代制度虽然表面上都以“稀土管制”为名,但其战略目的、操作逻辑与国际后果完全不同。

    屏蔽
  • 莘莘游子

    二、新版细则的目标:制度化稀土霸权的构建 与旧版相比,2025年新版细则的政策定位发生了质的飞跃,其核心在于建立“稀土制度霸权”。这意味着中国开始以制度化方式控制稀土资源、技术与产业链,从而在全球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 首先,新版将管控的重点从“资源”扩展到“技术与工艺”。除稀土矿物及其化合物外,提炼技术、冶炼设备、萃取剂、磁材制造工艺等也被纳入严格监管。这种调整标志着中国从“控制出口量”转向“控制关键环节”,即通过锁定产业链核心节点阻止他国复制中国的技术体系。 其次,新版的监管范围突破国界,初步引入类似于美国出口管制中的“外国产品规则(FDPR)”机制。只要外国产品中含有中国稀土成分或采用中国技术、设备,就可能被纳入中国许可体系。这意味着中国不仅管理本国出口,还在事实上构建了对“外部含中国元素产品”的制度性约束,从而成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规则制定者”和“准入控制者”。 再次,新版明确提出稀土政策的战略功能。官方与学界多次指出,细则出台的时机正值中美技术竞争和供应链博弈加剧之际,其制度设计目的在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议价能力。稀土不再只是自然资源,而成为一种“可启可停”的制度化战略筹码。 综上,新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技术+规则”三位一体的稀土霸权体系,使中国从资源出口国转变为全球产业链控制者与规则主导者。

    屏蔽
  • 莘莘游子

    --“北京2024年12月首次对稀土矿出口实施限制,今年4月与10月再次扩大,以应对川普的贸易战。” 谈谈对上文中的这句话的看法。同样的稀土,为什么不同的管理条例产生的效果会是如此的大相径庭,也就是说为什么2024年的稀土管制条例作用很小,上不了谈判桌,而最新的2025年却起了那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下面就此分析其中的原因。 从资源管制到制度化稀土霸权-谈谈最新版稀土管理条例目标转变的深刻含义 2025年10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公布《稀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新版细则”),并配套发布稀土相关出口管制公告。这一制度调整与2024年版《稀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版条例”)相比,不仅在条文层面有所扩展,更在政策目标与制度功能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型。新版不再仅是资源保护与产业规范的治理工具,而是朝着“制度化稀土霸权”方向迈进,将稀土转化为国际谈判的战略杠杆与地缘政治的制度工具。 本文将从政策目标、制度转向、战略效果与国际影响四个层面,系统分析新旧两代制度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旧版条例的目标:资源管制与产业保护 旧版稀土管理条例的核心目标在于国内资源治理与产业保护。其制度逻辑可概括为资源保育型与产业促进型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旧版强调稀土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规范开采、冶炼、加工与出口的流程,防止无序竞争和过度开发。 其次,它着重于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稀土行业的低端消耗和高污染输出。 第三,旧版政策通过许可与扶持,推动下游稀土分离、磁材、合金等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国内稀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换言之,旧版制度的主要目标在于管好资源、建好产业,其定位更接近于一个结合资源法与产业政策的治理框架。尽管旧版也包含出口管理条款,但其主要意图并非形成国际影响力,而是为了防止资源外流与国内市场失序。它是一种以“国内资源治理”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系,而非国际博弈工具。

    屏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