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智库献策:川普应联手北京 吓阻台湾独立

李忠谦/风传媒 2025-10-29 15:35+-

当全球目光都紧盯著即将在韩国登场的“川习会”,《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28日刊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研究员沃海默(Stephen Wertheim)的〈走向台湾休战〉(Toward a Taiwan Truce)一文,为川普政府擘划一幅“大交易”的蓝图。沃海默试图以精巧的外交保证,换取美中台从战争悬崖边暂时后退一步。

由于川普的“解放日关税”跟“美中贸易战/科技战”对全球经济冲击甚大,各界聚焦“川习会”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稀土、大豆、半导体等贸易问题上。不过《华尔街日报》在27日的社论〈习近平给川普一场台湾考验〉(Xi Gives Trump a Taiwan Test)中提醒世人,习近平这次见川普恐怕同样重视台湾问题,并且呼吁川普不可在台独问题上对北京让步,否则将会损害台湾的士气、让台湾人觉得自卫徒劳无功,而北京正是希望台北这么想。

《华尔街日报》对鲁比欧(Marco Rubio)所说的“美国不会背弃台湾”相当赞许,但也担忧“当川普与习近平同处一室,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因此高声疾呼“从地缘政治到核心价值观,台湾符合美国利益的各个层面,它是构成美国安全防线、抵御北京野心的太平洋第一岛链的一部分”,要求川普应当“拒绝习近平出卖台湾的要求,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不过沃海默某程度来说比《华尔街日报》走得更远,他不只是希望川普不要“反对台独”,更要跟习近平一起从悬崖边缘退后一步。

今年川普重返白宫后,沃海默曾与美国智库“国防重点”(Defense Priorities)军事分析主任卡瓦纳(Jennifer Kavanagh)在《外交事务》发表〈台湾情结:美国战略不该寄托在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The Taiwan Fixation: American Strategy Shouldn’t Hinge on an Unwinnable War),呼吁华府不要把台湾当成是亚洲战略的核心、不要过度高估台湾的重要性,更要为台湾的可能沦陷预作布局,尽可能降低中国统一台湾对美国的冲击,这篇文章也被认为是“弃台论调”的代表作。

沃海默跟卡瓦纳主张,美国不该延续原来的极端亲台路线,美国总统不该承受“为台北而战”的巨大压力,因为这么做的代价令人畏惧、相关的政治算计更会让美国陷入一场“打不赢的战争”。这回川普即将在韩国与习近平直接见面,沃海默再次发表长文,建议川习两人30日会晤时“应当采取果断行动,降低因为台湾问题爆发战争的风险”,他认为当前台海的紧张局势,并非单一方面的责任,而是美中台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形成了一个不断加剧的“紧张螺旋”(spiraling tensions)。 

华府智库献策:川普应联手北京 吓阻台湾独立

失控的紧张螺旋:三方赛局下的战争阴影

沃海默首先将矛头指向“最危险的一方”——中国。在习近平治下,北京对台湾的压力是全方位的,涵盖军事、经济、外交与资讯战。模拟封锁台湾的大规模军演、常态化穿越海峡中线的机舰侵扰,都让外界担忧北京是否会在2027年对台湾发动入侵或封锁。然而沃海默也并非完全附和“中国威胁论”,他认为尽管目前仍不清楚北京是否已下定侵台决心,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北京认定台湾正走向法理独立,或将与中国大陆永久分离,那么动武的可能性将会急剧升高。因此如何避免让北京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华府与台北的重大利益所在。

接著沃海默将焦点转向华府与台北,批评美台双方近年都削弱了旨在避免冲突的“长期保证”。过去五年,华府削弱了其“一中政策”的某些面向——在该政策下,华府承认北京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且“认识到”但不挑战北京所谓“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其中一部分”的立场。

但从川普第一任期末段开始,美方取消美台官方交往限制、派遣卫生部长阿札尔(Alex Azar)访台,创下数十年来最高层级的内阁官员访问纪录。这些举动在他看来,都削弱了美国在《美中三公报》做出的“与台湾维持非官方关系”的承诺。即便拜登政府上台后,以较宽松的形式恢复了过去的交往准则,但造成的伤害已经浮现。

拜登总统本人四度公开宣称将出兵保台,更是打破了历任总统刻意维持的“战略模糊”。尽管白宫总是在事后重申“政策不变”,但这些言论已削弱了美国吓阻台湾走向单方面独立的努力。2022年8月,时任众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台,更是将紧张情势推向高峰。沃海默直言,这次访问“适得其反”(backfired),北京不仅借此升级了环台军演,更彻底打破了海峡中线的默契。川普重返白宫后,始终拒绝明确表态美国将如何回应对台湾的攻击——然而伤害已然造成:北京依旧担忧美国是否会重启削弱两岸共识的举措。

赖清德的问题

除了美国升高两岸紧张态势,沃海默也批评“台北同样未能改善局势”。尤其赖清德去年五月就任台湾总统以来,持续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淡化前任总统为安抚北京所做的努力。尽管蔡英文也是民主进步党人,但她也曾承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及《海峡两岸关系法》处理两岸事务,这两者都将中国与台湾视为单一实体的组成部分。不过赖清德刻意回避“一个中国包含台湾”的表述,将中国塑造成严峻威胁,指其不仅企图“并吞台湾”、更意图实现“国际霸权”。今年三月,赖清德将中国定性为“外部/外国敌对势力”,并启动一系列反制中国渗透的措施,包括恢复军事法庭审理现役军人间谍案件。

在沃海默看来,赖清德的做法并没有比佩洛西好到哪去。在他三次发表“两岸互不隶属”的重大演说后,解放军都立即以围台式的封锁军演作为回应;与此相对的是,当赖清德在今年五月与十月演说中对中国采取较不对抗的措辞后,中方也就没有举行大规模军演。短期而言,台湾政府“挑战底线”(envelope-pushing)的言论,显然会加速中国施加更大压力;长远来看,这些言论更可能提高北京决定以武力迫使统一的机率。沃海默指出,尽管赖清德最近的抗中言论有所收敛,但美国若能强化台湾降低紧张态势的意愿,赖清德才更有机会持续展现灵活性。因此,为降低战争风险,华府不仅须安抚北京对美意图的忧虑,更须制止台北方面引发进一步升级的行为。

相互保证的稳定:一场精心设计的“大交易”

面对台海困局,沃海默提出了他的核心解方:华府应寻求与北京交换公开的政治保证,让双方都从对方的“红线”后退。这场交易的理想形式,是继三个联合公报之后,签署一份全新的《美中联合公报》。若此路不通,退而求其次,由双方各自发表平行声明,也值得一试。沃海默建议,川普这头可以提供延伸到未来的“不支持台独”承诺,明确重申“美国现在不支持,未来也将不支持(does not and will not support)台湾独立”,并将继续反对任何一方(无论是走向独立或统一)单方面改变现状。

这里的关键词是“也将不”(will not),这将美国的承诺延伸至无限的未来,吓阻台北寄望于“造成既成事实后,华府会被迫接受”的侥幸心理。这将使未来任何想支持台独的美国总统,都必须更公开地违背美国的明确承诺。但川普也应该强调,美国在台海的持久利益是和平与稳定,并欢迎任何“以和平方式、免于胁迫、且为双方人民所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两岸分歧,无论是涉及统一或任何其他结果。沃海默强调,这将是美国首次在正式、高层级的声明中,明确将“和平统一”列为可接受的选项之一。

此举旨在缓解北京对于“美国意图永久化台湾自治,并鼓励台北走向实质独立”的忧虑。同时也等于是鼓励台湾政府,避免发表与中国大陆彻底切割的绝对声明。

北京应该回报什么?

沃海默认为在华府释出善意后,北京也应该提出对等举措,像是发表一份“没有统一时间表”的公开声明,这个说法算是建立在习近平2023年对拜登所说的“没有攻台时间表”基础上。北京应当公开声明,对于实现与台湾的统一“没有最后期限”(no deadline),将尽一切努力透过和平方式追求统一。这也将是北京首次以官方、公开的形式,表明解决台湾问题没有确切的时程表。

此外,北京也应当同意大幅减少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活动,恢复海峡中线作为缓冲区的默契,停止自2019年开始、并在2022年佩洛西访台后急剧升级的侵扰行动。此外,北京也应同意减少环台军演的频率与规模,并停止侵入台湾24海里的邻接区。沃海默认为,即使只有中国做出军事上的让步,这也会是一场公平的交易,因为对于约束台湾而言,华府的政治压力远比北京的军事恫吓更有效。

外交保证的潜在变数与回报

沃海默深知,这项提议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豪赌,他也坦率地列出可能“事与愿违”的几种情况:包括北京可能食言,习近平可能将美国的保证尽收囊中,却依旧对台施压。对此沃海默建议,川普政府切不可过度吹嘘这项协议,而应当对外界表明,北京的言辞必须有行动支持,华府将密切监控。同时,美国仍须继续强化其在印太的军事部署,并协助台湾提升防卫能力。

对于台湾可能感到惊吓与被背叛,华府在谈判前、中、后,都必须与台北进行密切磋商,解释意图、征求建议,明确告知哪些是“绝不交易”的底线。对于美国国会可能反弹,沃海默指出,过去的经验显示,当行政部门与北京达成协议时,国会常会以更强硬的挺台法案作为反制,因此川普必须努力说服国会议员,这项交易对美国有利,而且美国政府将继续支持台湾。 

尽管风险重重,但沃海默坚信交换外交保证,是“美国当下能为降低大国战争可能性所采取的,或许是最重要的一项行动”。他认为华府在没有牺牲太多实质利益的情况下,可以阻止两岸敌意进一步恶化、为更好的未来创造空间。如果外交保证成功地换取了美中台之间的相互克制,2027年得以安然度过,那么一个西太平洋的新稳定格局便可能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