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中全会公报 首次出现6大关键词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昨天23日发布(非全文),并且“首次”出现6大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今(24日)解读,这些新词反映了中国未来“十五五”期间在经济、科技与国际合作等领域的战略规划。比如“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反映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航天强国”是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登月,标志中国航天将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二十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昨天23日发表全会公报,正式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宣布“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通过。
王文首先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稿》篇幅约三万字,按惯例将在全会结束约一周后对外发布全文,并预计于明年三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正式成为规划版本。
他认为,公报中最关键的词是“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不仅反映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显示党对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与战略决心。目前中国人均GDP约为1.3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约为2.5万至3万美元,意味未来十年人均GDP需要翻一番,年均增速保持在约5%。
他也整理公报内容经常出现关键词,包括科技、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经济与发展等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分别是,“科技10次、高质量发展10次、现代化23次、强国建设12次、经济29次、发展58次”,显示全会对这些领域的高度重视。
此外,公报首次出现6大关键词,分别是“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航天强国”“科技首位”“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含义深刻(发布时间基本符合预期)”。
王文分析,除了“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公报内容首次出现『航天强国』概念,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登月,标志中国航天将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王文继续分析,“科技首位”代表著“十五五”规划阶段将科技放在首要位置,第四个词“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也非常重要,意味著从更多的从需求角度去推动生产,第五个“含义深刻”这个词,代表未来还有更多的内容,向社会公众来发布。
王文继续指出,公报还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优势,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三是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四是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这些优势是过去十五年中国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也将支撑未来“十五五”及更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王文强调,公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传递了中国对未来经济增长、科技创新、航天发展及内需拉动的明确方向,对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方面,王文表示,“十五五”期间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并加强科技合作与绿色产业发展。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将达38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将翻番至约3500亿美元;全球科技合作中心将新增100个以上,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将达75%,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将创造约5000万个海外就业岗位。
王文强调,五年规划不是个人决策,而是结合数千至上万人的智慧、长达一年甚至两年的调研与论证形成的集体成果,是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的重要指南。他表示,此次公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对外界了解中国经济、科技、社会及全球合作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