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与军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万维读报 2025-10-24 12:18+-

 

1、四中全会没开完…  传军方另行召开扩大会议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已经落幕,公报表面平静,似乎权力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习近平依旧稳坐中央核心位置。然而,从缺席名单、人事安排到军队补位的异常,这场会议隐藏着一场深层的权力震荡。中共体制内,尤其是军队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正进入一个罕见的“再分配期”。外界传言,军方将在四中全会后另行召开扩大会议,单独讨论军内整顿和军中人事安排。

虽然从表面看,四中全会后中共政局似乎“延续稳定”、核心人物仍在,但深入看,军队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权力结构调整与暗斗。习近平虽然名义上仍是核心,但对军中的“实质控制”正经受严重考验。四中全会的官方公报语气谨慎、内容乏善可陈,但一个冰冷的数字引发外界震动:205名中央委员中,仅有168人出席,出席率仅82%,缺席人数高达37人。这在中共近四十年的历史上几乎前所未有。更引人注目的是,会议增补的11名中央委员全为地方官员,竟无一人来自军队系统。军中原有的八个空缺未补,说明军委内部在人员安排上陷入僵局。若非谈不拢,就是双方互不认可,一个无法调和的军政权力裂口。这种“空缺”并非技术问题,而是政治信号:军队与党中央之间的协调机制正在卡死。

此次全会后,军队中最引人关注的人物是张升民。他出身普通并无红色血统,早年曾任徐才厚秘书,后被视为张又侠系统的核心人物。2017年起,他担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中纪委副书记、军委监察委员会主任,成为军中反腐的总负责人。在近年的军中大清洗中,张阳、房峰辉、李尚福、何卫东、苗华等高级将领相继落马,几乎都绕不开张升民这一关。可以说,凡是军中“大老虎”,都曾被他“过堂”。张升民被普遍认为是张又侠系的人物,这次四中全会上的晋升实际上是中共高层妥协的产物:既非纯粹的“习家军”,也非独立的军中派系代表,而是党内各派共同认可的“中间人”,由他兼任军纪委书记和中纪委副书记,这不仅让他掌握了军中反腐与纪律权,更意味着一个新的“临时权力中枢”在中共体制内浮现。

长期以来,中共奉行“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然而,从这次四中全会的表现看,这一铁律正出现松动。军方的中央委员补不进去,军中缺席人数高企,显示中共高层意见分裂。军委的实际操作权在张又侠体系中逐渐集中,而习近平系的何卫东、苗华等相继出局,军委副主席层面出现“张系独大”的态势。这意味着,军队表面仍在习近平领导之下,但实际上已出现权力再平衡。张升民的出现更像是一种权力妥协的象征,一个既能为各派接受,又能掩盖习权衰退的“过渡人物”。外界传言,军方将在全会后另行召开扩大会议,单独讨论军内整顿。这种“分场开会”的安排,象征着军政体系正在分线运作:军队不再完全听命于中共中央,而党也难以直接掌控枪杆子。

这次四中全会的公报避谈军队问题,刻意回避军中人事安排。这种“沉默”恰恰说明问题的敏感性。习近平的职务虽未变动,但他在军队系统中的实际控制力已明显削弱。从董军未能进入中央军委看,他推荐人进不去,军方实权派也不愿完全服从。军权体系进入一种“卡死状态”:党内和军内各自防守,互不妥协。从体制层面看,这标志着中共正在从“个人集权”走向“派系分治”。习近平仍是政治上的“最高符号”,但实质上的军政操作权已被分化。

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四中全会不是结局,而是序幕。未来两年,从2026年的全国两会到五中全会,将是军权与党权角力的关键阶段。几个信号值得关注:军委成员是否补齐、补谁;军中反腐是否继续扩大,是否触及张又侠系;习近平是否在军内恢复信任机制,或转向制度化治理;军方是否召开单独会议,重组指挥体系;如果习近平能通过纪律与反腐重新巩固军权,体制将回到“核心集中化”轨道;但若军队继续保持半独立状态,则意味着“党指挥枪”的制度基础被动摇,中共政局将进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期。总之,四中全会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暴露出中共体制的根本危机:军权与党权的割裂。“党指挥枪”这一建党基石正在被现实侵蚀,张升民的崛起,是妥协的产物,也是崩塌的征兆。未来两年,中国政坛最大的变量,不在于习近平是否继续掌权,而在于谁真正握住了枪杆子。这场党与军之间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2、美国宣布对北京落实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展开调查

川习会即将在10月30日下周四举行,美国贸易代表署10月24日宣布,将基于美国“1974年贸易法案”的 301 条款中的授权,针对中国是否落实美中在美国总统川普第一任期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展开调查。同时,23日市场有传言称,北京下单采购了约126万吨美国大豆。

川普10月24日晚间出发展开亚洲行,并计划在下周四与习近平在韩国见面,不过美国贸易代表署24日发出新闻稿,针对北京是否落实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展开调查。美中于川普第一任期开打贸易战,最后于2020年1月15日在白宫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又称为“美中经济与贸易协议”,内容详列中国应增加对美采购额,预计在2020年与2021年2年内,在2017年基准出口金额1860亿美元之上,中国拟增加合计2000亿美元的商品与服务业进口,然而北京当局并未完成此项采购目标。

美国“1974年贸易法案”的 301 条款授权美国总统采取适当措施,包括关税与非关税报复行动,来反击外国政府的任何不公平措施、政策等。美国贸易代表葛里尔在新闻稿中表示,这项调查强调川普政府决心让中共遵守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旨在保护美国农民、畜牧、劳工和创新者,为了美国民众的利益,与北京达成更互惠的贸易关系。

此外,川习会即将在APEC场边会议中会晤,23日市场有传言称,北京下单采购了约126万吨美国黄豆,但尚未获得证实。英国理财顾问公司LiveSquawk 23日传出,受美国政府停摆影响,美国农业部无法公布官方的每周出口数据与每日大额销售资讯。市场原先预估,大豆每周出口销售量约在80万至200万公吨之间,高于5年平均的104万公吨。市面上有传言称,中国当天采购约126万吨美国黄豆。目前市场主要聚焦于美中预计11月1日登场的贸易会谈,中国是美国大豆期货最大买家,而且本季采购进度偏晚,使得后续需求成为关注重点。

3、川普:终止与加拿大所有贸易谈判

10月23日,美国总统川普深夜发文宣布终止和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起因是一则加拿大安大略省制作,并将投放在美国的广告。

川普在社交平台上写道,“里根基金会刚刚宣布,加拿大欺诈性地使用了一则虚假广告,其中罗纳德·里根对关税发表了负面言论。该广告耗资7500万加元。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干扰美国最高法院和其他法院的裁决。关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至关重要。鉴于他们恶劣的行为,我们特此终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

川普在帖文中还附上了里根总统基金会在X上发布的声明,表示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制作的广告使用“选择性的音频和视频”,“歪曲了1987年4月25日总统就自由和公平贸易向全国发表的广播讲话。”声明同时邀请公众观看里根总统没有经过编辑的视频。

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上周在其X帐号上发帖,发布了该广告和信息的连结,并写道,“我们将动用一切手段,持续反对美国对加拿大征收关税。”该广告采用经济活动通用画面,并配上里根总统的声音,经过编辑后表达出一个主题,即对外国产品征收关税,看上去是保护美国产品的爱国行为,但最终会造成重大伤害。

目前,川普对加拿大进口商品征收35%关税,但《美墨加协定》涵盖的商品将获得豁免,该协定是川普首任任期内与墨西哥、加拿大谈判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川普还对加拿大商品实施特定行业关税,包括对金属征收50%、对汽车征收25%。

10月23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在晚间讲话中表示,加拿大和美国经济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进程现已结束。加拿大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外国伙伴。他计划未来将加拿大对美国以外国家的出口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