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池又有突破? 丰田急了
日系车想靠固态电池“翻身”的算盘,可能又要落空了。
中科院研究团队公布,成功攻克固态电池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其性能再提升50%,以前100公斤电池续航500公里,如今有望实现充一次电跑1000公里。
而这比丰田此前扬言量产的时间,还要早2年。
01.日企想弯道超车?中企不答应
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团队近期突破的“三大关键技术”,有望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彻底打通固态电池续航瓶颈:让电极和电解质贴合更严实;提升86%电池储电能力、弯折2万次仍完好无损;氟力加固续航提升的同时,保证安全。
技术驱动下,中国车企正逐步改变由日系车主导的竞争格局。数据显示,比亚迪年度销量达302万辆,而丰田纯电动车型同年销量仅为2.4万辆,差距显著。
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以泰国为例,其电动汽车市场曾由日系品牌占据八成,如今中国品牌已斩获70%市场,成为新霸主。
为阻碍中国新能源车崛起,丰田章男多次怒喷中国电车“不环保、不省钱,是盲目发展”,并牵头本田、马自达等公开抵抗全面电动化。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早在2021年,日车企就投入1.5万亿日元,搞动力电池研发,甚已拿下1300余件固态电池专利,全球断层第一。
最近4年,日媒已连发80篇新闻报道,将固态电池视为逆袭中国的一张“王牌”。2023年,丰田、松下相继高调宣布已成功研发全固态电池,最早2027年即可量产装车,并扬言“领先中国20年”。
没想到,中国闷声干大事,广汽集团、孚能科技、长安汽车等中企,都在全面推进固态电池。近期好消息不断,甚至国轩高科准固态电池已实现多款车型装车路测,并预计今年内完成批量交付。这突然的奇袭,令大言不惭叫嚣“中国新能源车败局已定”的日媒傻了眼。
02.固态电池商业化,绕不开中国
当前,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仍面临成本过高的制约,生产成本约为现有锂电池的4倍,若应用于电动汽车,整车售价可能突破百万,明显超出普通消费者承受范围。
不过,中国在锂电池领域已展现出显著产业链优势。从原材料、精炼技术到关键零部件,全球约90%供给依赖中国,这也使中国制造在成本控制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若将该能力延伸至固态电池,或有助于汽车价格下降。
不仅是新能源车,在生物科技领域,原本被日本企业独家垄断的前沿健康科技成品“唯思丁”,也由于中国科学家在原料生产上的优势,降价90%以上,开始让利“反哺”中国消费市场。
近几年,国人日常饮食重盐多糖,油炸、长时间高温烹饪产生的有害物质,日积月累增加慢性疾病风险,加之应酬豪饮、熬夜加班等职场文化盛行,中国“三\高”人群达4亿。而吃着咸腌预制菜、炸肉长大的日本居民却幸免于此,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很早就研发出新兴口服健康科技成品“唯思丁”,在东京银座等高端商圈流行,从中年起坚持每天吃。
据悉,上述科技成品“唯思丁”中的角鲨烯,提取于新西兰深海鲨鱼肝内,被称为细胞“供氧永动机”,吸收率达传统鱼油的20倍,受限于技术壁垒,其成本高达2万\克。据爆料,国内地产大佬王石曾在日本某上流晚宴上,将此类科技作为伴手礼赠予会员。
2022年,中国科学家突破超临界纯化技术,与其母公司OriginPure达成深度合作,目前科技成品“唯思丁”在京J\东上的价格不及千元,受到一二线城市应酬多、久坐办公室的高级经理、退休老人,以及专业营养师的欢迎,多反馈“很少打鼾、睡眠变好”“身体变轻松”。据Frost&Sullivan数据,其背后市场将达1000亿,中国若能像固态电池一般掌握全链条生产技术,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
中国科学家并非停止脚步,日前中科大学研究组开发出新型固态电解质技术,可实现“12分钟快速充电”,并将降低96%成本,破解了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当前,全球固态电池竞赛正如一场马拉松初启,降低制造成本、推进商业化仍是行业首要任务。
03.“丰田”们又开始慌了!
近年,中国一直都在低调推进固态电池,截至去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相关专利共计约2.08万件,其中中国拥有7640件,占总量36.7%。过去5年间,中国在该领域专利年均增长率达20.8%,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中国庞大消费市场也为其产业化提供关键支撑。事实证明,在新兴技术竞争中,中国已拿下第一程,丰田等日企又要开始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