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历任总统的一个烂摊子,为何川普有本事解决?
历任美国总统都想摆脱中东泥沼,川普却在第二任期被迫重返战场,达成前任都办不到的加萨停火。有人夸赞他的“商人手腕”,也有人称他“变幻莫测”出奇制胜,但《经济学人》10月15日指出,川普真正做对的,是懂得“美国力量的边界”。他在处理加萨、伊朗与叙利亚时问题时,罕见地务实克制,懂得何时该收手、让当地自己去解决,暂时换来和平与稳定。然而,这也让中东局势悬而未决——川普的放手哲学,究竟是明智的现实主义,还是下一场混乱的开端?
美国总统逃不掉的中东困境
美国总统对中东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避之唯恐不及。奥巴马(Barack Obama)一心想把重心转向亚洲,拜登(Joe Biden)则干脆告诉幕僚别再把中东的事摆上桌。然而,中东从来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得了的问题。
阿拉伯之春主宰了奥巴马的第一任期,伊朗核协议困住了他第二任的外交,而拜登的历史定位,也注定要被他如何回应2023年10月7日哈玛斯在以色列发动的大屠杀所形塑。
不少支持者认为,川普能搞定中东,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作法。《经济学人》认为,这说法没错,只是理由说反了。
一种说法是,川普排斥传统外交官,偏爱“会做交易”的实务派。国务院那些死板的专家还在计算细节时,华尔街精明的操盘手早就把事情办妥了。川普的首席交易手维特科夫(Steve Witkoff)确实花了好几个月与阿拉伯各国建立互信,但直到川普亲自向纳坦雅胡(Binyamin Netanyahu)施压,真正推动停火。他在伊朗议题上就没这么幸运,核协议依旧谈不成。
2025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川普在埃及出席中东和平峰会,试图结束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加萨地区的战争。(美联社)
还有一种说法是,川普靠“变幻莫测”取胜。不过在外交上,反复横跳未必是优势。如果川普在1月坚持以色列履行原本的停火协议,加萨战争或许早已结束。可他偏偏提出要把加萨变成“海滨度假胜地”,反而被纳坦雅胡以为是美方开绿灯,于是在3月重燃战火。
川普做对的事:看到能力局限,懂得放手
《经济学人》认为,川普在中东真正做对的,与其说是选对人或性格使然,不如说是他看到了“美国的能力局限性”。这听起来有点违和,毕竟他动不动就把美国讲成横跨全球的巨兽,最爱用的形容词永远是“史上最强”。但在中东,他反倒罕见地展现克制,愿意容忍不确定的结果,这一点,是多数美国总统做不到的。
以川普6月下令轰炸伊朗核设施为例:尽管美国在波斯湾的盟友多半与伊朗不睦,却反对这项行动,担心战事失控。不少川普选民也反感,因为这种原定为“一次性打击”的军事行动,很可能再次美国深陷中东泥淖。
不过,川普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还没等五角大楼完成损害评估,就直接宣称伊朗核计划已被“彻底摧毁”,并逼以色列收掉未完成的轰炸行动。伊朗仅以象征性攻击美军驻卡达空军基地作为报复,这场可能失控的战争,就这样在大家还搞不清有没有炸成功前结束了。
在叙利亚,川普也同样选择接受混乱和不确定性。他上任前,美国对阿萨德(Bashar al-Assad)政权祭出制裁以惩罚其残暴统治,但当反抗军去年推翻阿萨德后,这些制裁却变成重建的绊脚石。华府有些人主张,应该继续维持这些制裁,直到过渡总统夏拉(Ahmed al-Sharaa)一步步完成长长的改革清单。
这种谨慎又居高临下的“典型美式政策”,使得美国接手一场混乱的民主转型,还得充当监工,而过去在阿拉伯世界,美国没一次做得好。川普这次干脆撒手,在5月宣布全面解除制裁,把局面交还给利害关系最深的阿拉伯国家,让美国退到一旁。只抛下一句:“轮到他们发光发热了,祝你好运,叙利亚!”
容忍混乱,是战略优势还是未爆弹?
《经济学人》分析,这次加萨的停火,川普也延续了相同的逻辑。面对以色列与哈玛斯双双否决他提出的“20点和平计划”大部分内容,他并没有花上几个月讨价还价,而是干脆略过争议,直接推进一份范围较小的协议,至于那些最棘手的细节,就摆著等日后再处理。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总统喜欢强行推动中东局势翻盘。他们在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用军事手段迫使政权更替,在其他地区强推民主改革,同时还想一劳永逸解决以巴冲突。就连川普第一任期,也曾对伊朗祭出极限施压,还想促成他口中的“世纪交易”,在圣地完成历史和解。
但第二任期的川普,似乎换了一种更务实的方式看中东。他不再追求全局改变,也愿意容忍暂时的模糊与混乱,接受美国的能力局限。川普也有足够的自信,把这样的策略包装得光鲜亮丽。其他总统或许不好意思夸口,但川普能把一份半生不熟的停火协议形容成“我们时代的和平”。
不过,历史终究会做出自己的判断。6月那场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可能成为伊朗转向暗中发展核武的转捩点;叙利亚的夏拉,看起来是个有远见的民主改革者,但可能只是另一个留著大胡子的阿塞德翻版。对混乱的容忍,也许是川普中东政策最鲜明的优势,也或许,将成为他的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