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合 川习到底谁赢了?
美国总统川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上周五进行了通话,达成了许多资深中国问题观察人士认为极其艰难的目标:打破外交僵局。这次通话的意义不在于达成任何里程碑式的协议(实际上也并未达成此类协议),而是在于做出了一项承诺,为未来一年进行磋商和达成协议奠定了基础。
然而,非常出乎意料的是,打破僵局的并非是贸易事宜、台湾问题或军事姿态。在一系列棘手的争议问题中,为未来谈判打开大门的是社交媒体应用TikTok的命运走向。
川普进行此次通话的公开理由就是TikTok,他也如愿以偿:习近平同意了一项协议框架,该协议将使TikTok能继续在美国运营。但细节仍有待敲定,包括由谁来控制驱动TikTok的至关重要的算法。
实际上,通过在社交媒体应用这个对中国领导层来说并非当务之急的问题上让步,习近平锁定了不只是一场、而是三场与川普的双边会晤,从而可能确保双方将在超过一年的时间里保持接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川普承诺的访华之行,这将是自2017年川普上次访华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问中国。
资深美国外交官丹尼·拉塞尔(Danny Russel)说:“中国方面的行为就像驯狮人,其利用类似鞭子和椅子的杠杆掌控局势,通过施以小恩小惠来稳住局面。”
这意味着,至少就目前而言,北京方面正在实现其一直以来的目标:通过尽可能少的让步,将华盛顿拖入旷日持久的谈判。
战略错配
对习近平而言,目标不是速战速决,而是一个可控的进程。这位中国领导人早对中美关系的性质有了判断,他称之为一场长期“斗争”。
为此,北京方面将时间视为自身最大的资产。在对话中度过的每一个月,现状都基本得以维持,从而让拥有更长远眼光的中国领导层能够继续努力为中国经济筑起防火墙,增强军事实力,同时又不会因全面危机而受到干扰。这就是为什么对这位最高领导人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收获。
相比之下,川普似乎渴望获得可以拿来炫耀的速胜,尽管他迄今达成的一些协议缺乏关键细节。在他看来,无休止的谈判却拿不出任何战利品,有可能被外界视为软弱,而不会被解读为具有战略耐心。
美国的政治时钟,以及在四年任期内拿出切实成果的持续压力,也使得华盛顿方面从本质上就反感北京方面所寻求的模糊性和拖延。这就造成了一种对实现突破的迫切渴望,而中国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
这就是双方都宣称支持的TikTok协议的背景。通过这项协议,川普将得以取悦那些热衷于这款视频分享应用的年轻支持者,他此前曾表示TikTok可能帮助了他当选。
而且,据我的同事米里亚姆·戈特弗里德(Miriam Gottfried)、阿姆里特·拉姆库马尔(Amrith Ramkumar)和亚历克斯·利里(Alex Leary)称,预计川普政府将从投资者那里收取数十亿美元的费用,作为促成该交易的报酬。
对习近平而言,时间就是奖励。他争取到一年的高层接触,意味着华盛顿方面在这段时间内的注意力很可能集中在流程和礼节上,而北京方面则可以继续不懈推进技术自主和军事准备。
简言之,习近平得到了一个大战略家最看重的东西:整整一年的时间,且牢牢掌控局势。
资料照片(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