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 正在接受调查
作者韩咏红:在“失踪”两个多月后,46岁的中共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一颗原本仕途冉冉上升的新星,被证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官方审查调查。
官方星期三(9月17日)公布消息时,提到任羽中是“主动投案”。他最后一次露面是今年7月13日,此后负面传闻流传了好一阵,也有人怀疑他是在行迹暴露才“主动投案”。无论如何,这名曾经的学霸,当年高考四川文科状元,受北大一路着力培养,到去年3月成为北大首位“80后”副校长,分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多项实权工作,却在短时间内陨落,让中国学界人士有些震动,也有些惋惜。
不过,任羽中的落马,又只是今年以来中国高校反腐的冰山一角。在频繁发生的中国高校腐败案件中,科研经费、后勤基建、招生与学术诚信,一向是公认的重灾区。高校中的“关键少数”——主要领导则是腐败的重点人群。
近10多年来,中国官场与解放军内的反腐风暴刮了一轮又一轮,高校反腐一般上并不受到太大舆论关注。但从官方通报的案子看来,象牙塔内绝非净土,高校高层的腐败情况与社会无异,而且更隐蔽。在同样的社会与制度环境下,知识分子不会天然就比一般人“抗腐”;高校领导层也和官场一样,会出现“窝案”与扎堆腐败,虽然所涉财款一般不会超过大贪官。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的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2015年底,全中国就有56所高校、83人被调查,其中17所属“211”或“985”重点高校。时间来到今年,今年1月6日召开的中央纪委全会,首次将高校作为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之一,列为反腐重点领域,部署开展系统整治。在这样的态势下,据财新网梳理的最新数据,今年至今已有50名在职高校领导落马,其中27人曾任党政一把手。
任羽中是今年唯一落马的中管高校(即党委书记、校长职务均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行政级别为副部级,全国共31所)领导,也是最年轻的。不过,他不是近年唯一落马的中管高校领导,在他之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张广已于2023年在任上落马,今年初被判入狱12年,罪名是在企业经营、招生入学、求职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财物共计2120万余元。
这些高知、生活已相对优渥、社会地位崇高,还肩负百年树人使命的精英,之所以堕落,背后原因无非又是权力太大,监督又太少。全世界的高校都是相对封闭的权力空间,中国高校的制度监督又更无力,这是一个根本原因,由此再引发出当事人法律意识淡漠、官本位意识强的问题。一些自身意志力薄弱的当事人,也就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
中国不断高调打击贪腐,高校腐败依然久治不愈,难免让人质疑,一些顶层精英是否已养成某种习气,傲慢地认为条例、制度与法规都是用来约束别人的,管不到自己。另一些涉腐当事人则是理想信念淡薄,只想着有条件先捞一笔。
在中国高层一再要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近些年;高校却是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支撑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费增多,可协调的企业与社会资源也不断扩大。在这个大环境下,要有效打击腐败,维持清朗的学术环境,高校监督不足、权力存在寻租空间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高层把高校列为反腐重点领域,显然是必要的,但也许还不足够。实际上,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中国学者早就呼吁,高校与科研院所要去行政化,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现代高校治理制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10多年过去了,这些改革理想,做到多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