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罢免失败 给民进党上了一堂民主课
作者张佑宗:台湾公民团体和民进党,在2026年7月26日针对24席国民党立委,以及隶属台湾民众党的新竹市长高虹安,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免行动。 迎来了全球少见的立法委员(国会议员)罢免案,投票结果对民进党造成严重的政治挫败,最后没有一席获得通过。 此次结果传递选民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态度,也更深化台湾的民主制度及其韧性,让我们对台湾的民主更具有信心。 尤其是对执政的民进党来说,更应该从中学习到一些宝贵的经验。
权力制衡是台湾民主的核心价值,选民拒绝一党独大
2024年5月赖清德总统就任以后,民进党虽然在国会中属于少数政党,但在公共话语权与政策上,仍具有明显的主导优势。 尤其在立法院中,面对占有多数席次的反对党,他们提出的法律案、预算案与议事攻防,民进党往往以强硬方式对应,反而让民众感到民进党的态度,缺乏协商与妥协的空间。 这次罢免案的结果,正是这种对“一党独大”的反弹,选民试图透过选票表达对权力制衡的支持态度,让台湾的民主重新获得巩固与深化。
立法院乱象反噬民进党,对抗策略需重新定位
从2025年2月新的立法院开议之后,朝野激烈对抗,多项重要法案因程序争议陷入僵局,议场甚至出现多次肢体冲突、强行表决与议事攻防战。 媒体舆论多聚焦于国民党与民众党的议事策略,但民进党的全面对抗也引起了选民的反感。
面对朝小野大的局势,民进党应该可采取弹性与妥协的合作策略,但最后却选择高强度的动员式抗争,甚至在部分法案审查中反对到底。 这种策略虽然有利于民进党基本盘的巩固,却使中间选民及泛蓝支持者渐渐感到厌恶,选后蜜月期迅速消失。 特别是各种争议法案与预算的审查过程中,民进党高喊黑箱立法,却无法提出有效的反制替代方案,导致议题陷入僵持,让选民感到沮丧。
总之,民进党“全面对抗”的策略,未能转化为有效的民意支持,反而被解读为“只有党意、没有民意”的认知,最终在这次罢免案中反受其害。
民进党施政评价南北分歧,票源扩展无法突破
此次罢免案的结果,多少反应出民众对民进党过去一年多来施政表现的评价。 民进党在南部的基本盘相对稳定,所以国民党连发动第一阶段的罢免活动都无法顺利达成。 然而,在中部与北部的泛蓝优势选区,尤其是国民党地方派系运作顺畅的地区,民进党的罢免理由与施政表现未能获得多数民意的共鸣,甚至被视为“与民意脱节”。
过去一年多来,民进党推动多项产业升级、能源转型与数字治理政策,但对一般选民而言,实质的感受却非常有限。 特别是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低薪问题依旧未解。 最近,面临川普的关税压力,以及台币快速升值,民众担忧政府应对政策失灵,将会对台湾的经济造成何种冲击? 这些生活层面的压力,累积为对执政党的不满,在罢免案中集体爆发。
“抗中保台”失灵,罢免的策略错置
在此次罢免案中,民进党再次诉诸“抗中保台”的政治论述,将部分国民党立委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企图重演总统大选中的成功经验。 然而,投票结果却再次证明这一策略,在立委罢免选战中效果甚微,甚至出现反效果。
与总统选举不同,立委的角色更贴近民众生活,选民期待的是“贴心的区域服务”与“有效的权力监督”,而非抽象的地缘政治及两岸立场立场。 在没有具体证据情况下,单凭政治标签进行负面攻击,不仅无法说服中间选民,还可能激化蓝绿对立,使立委罢免案沦为意识形态对决,进一步消耗民进党的公信力。
更何况,在两岸议题的讨论上,选民已渐趋理性与分歧化,不再接受简单的敌我叙事。 此次罢免选区中,公民团体与民进党的诉求,未能说服民众为何要支持罢免立委,暴露民进党在地战略与全台论述的错置问题。
两党都停留在同温层,中间选民将是未来主导力量
此次罢免行动最终的选票结构显示,不论是罢免方还是反罢免方,其票源大多来自各自的同温层支持者,并未成功吸引大批中间选民的加入。 罢免与反罢免的激烈动员,反而让许多中立选民感到倦怠与疏离,进一步降低整体投票率与罢免门坎达标率。
可以这么说,民进党与国民党目前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呈现僵持状态。 虽然双方都能动员核心选民,但都难以有效向外扩张。 若未来仍持续走向极端动员、放弃中间路线,则在2028地方选举中,国民两党势必面临“地盘稳固、无法突破”的选举困境。
特别是民进党,若再不调整其对中间选民的论述策略、回应实质政策需求与审慎应对国际局势的演变,中立选民将转向支持其他政党,或是选择冷漠与弃权,这对民进党未来的选情将构成极大的挑战。 反之,若能汲取此次罢免案中的教训,正确解读人民想要传达的意见,才有可能在未来各项选举中重新赢得社会的信任。
※作者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