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动员“对赖清德不信任” 逆转大罢免战局
台湾24席蓝营立委与白营地方首长的罢免投票全数未过关,受访学者分析,尽管民进党基本盘动员积极,但蓝营在关键时刻展现凝聚力,加上白营选民的加成作用与中间选民的冷感,成功将罢免转化为对“台湾赖清德不信任投票”的情绪动员。
针对24名国民党立委,以及去年因贪污罪经法院一审判刑而遭停职的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投开票星期六落幕,25件罢免案全数未通过,意味着在野阵营成功守住战线,为赖清德政府上任以来最具对抗性的选战投下变数。
不料,虽然各地投票率平均达到五六成,却出现25比0的结果,令许多人意外。
学者:中间选民对抗中保台冷感
与绿营关系密切的中华亚太菁英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智盛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这次投票率能达到五六成,显示“蓝绿基本盘都有催出来,但蓝营基本盘更是几乎完全巩固”。
他认为罢免成败,关键在于中间选民对绿营与罢团“抗中保台”诉求的冷感,以及蓝营成功将罢免行动转化为“对赖清德的不信任投票”的情绪动员。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登及受访时指出,民进党原期望透过强势动员突破结构劣势,特别是绿营社群与罢团志工的参与热烈。“这些人是真的对抗中保台与台湾独立发自内心有情感,甚至跑得比民进党还前面。”
但他认为,绿营想仰赖天气不佳令蓝营投票率偏低,以及蓝白投票分裂的战术,最终未能奏效。反而选前蓝白合作未破裂,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的支持者未如预期倒向绿营,让蓝营得以集中票源,守住席次。
王智盛也坦言,虽然现阶段仍难评估民众党支持者在这场罢免投票中是否具有关键影响力,但确实对反罢免有一定加成作用。这也显示,过去认为“蓝绿对决,白营选票七成归绿”的假设,恐已不再成立。
对于这场罢免战反映出的台湾政治版图结构,张登及研判,自去年总统大选以来“蓝白合计大于绿”的政党结构未有实质变化。“原本没有投给赖清德和投给他的结构是六比四,也就是蓝白合(得票率)占六成、民进党约占四成。这次罢免结果只是再次验证这个格局。”
外界关注这场大罢免是否构成对赖政府的“不信任投票”,王智盛认为,从制度面来看并不成立,因为罢免对象是蓝营立委,并非内阁或赖清德本人,但政治氛围上已形成这种解读,因此对执政团队施政将产生压力。
他强调,赖政府势必要有一些调整,内阁可能会有更动,且施政策略与朝野互动节奏都要改变。
大罢免投票结果对民进党发出警讯
张登及也认为,这次选举结果对执政党是一个重要警讯,若仍持续操作“贴红标签”式的攻击策略,恐不利于明年的地方首长选举。他强调,地方选举不同于总统选举,若民进党仍以“中共代理人”等语言作为攻防主轴,将难以扩张票源。
至于这次罢免结果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王智盛分析,北京可能会感到松一口气,因为民进党无法藉由罢免增加国会席次,短期内不会因全面执政而走向更激进路线,有利于两岸局势的相对稳定。
但张登及提醒,未来情势仍具变数,赖政府是否真愿意务实转向,还是等待下一个对抗机会,再次推进抗中路线,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