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荒”海啸来袭 川普率先发难?
铜是制造芯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但在气候变迁冲击下,全球供应正面临严峻挑战。干旱日益加剧,恐使铜产量受限,进而引发半导体产业面临新一波供应链危机。《路透》于7月8日报道,根据普华永道(PwC)的报告指出,到了2035年,全球约32%的半导体产能恐因气候变迁导致的铜供应中断而受到影响,这一比例是目前的4倍。
铜是制造每颗芯片电路中数十亿个微型导线的关键材料。尽管业界正在研究替代材料,但目前尚无其他材料能在价格和性能方面与铜匹敌。
报告指出,全球最大铜生产国“智利”目前已因水资源短缺导致产量减少。到2035年,为芯片产业供应铜的17个国家中,大多数都将面临干旱威胁。PwC表示,包括中国、澳洲、秘鲁、巴西、美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墨西哥、尚比亚与蒙古等国的铜矿生产都将受到影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主要芯片制造地区能幸免于风险之外。
PwC估计,智利目前约有25%的铜产量面临中断风险,10年内这一比例将升至75%,到2050年将达到90%至100%之间。
在全球迈向净零碳排、数位化与电动化的过程中,一场看似低调却极具战略意涵的资源争夺战,正悄悄升温。主角不是锂、不是稀土,而是被视为“工业血液”的铜。铜为何觉醒再度成为焦点?谁能稳定掌握铜的命脉,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占得先机?
台积电2奈米以下 对铜纯度有极大要求
从电动车马达、半导体芯片,到风电与太阳能电网,铜几乎渗透所有未来关键产业。然而,当铜矿资源集中、冶炼能力垄断,再生与替代技术尚未成熟。铜已悄然从“工业金属”转型为“战略资源”,成为各国角力、企业竞逐与产业升级的核心,这场铜的竞赛正转化为新一轮的地缘政治博弈。
今年初,瑞银全球研究(UBS Global Research)报告就指出,这种红色金属将超越其他工业金属,主要受到供应限制和全球经济状况改善的推动。预估,到2025年底,铜价可能达到每公吨1.1万美元,主要由于全球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的短缺所驱动。报告预估2025年铜需求增长率为3.4%。
从电缆到芯片,铜渗透现代生活。铜的重要性,远超过大众想像。它不仅存在于建筑管线与高压电缆,更深入关键科技与国安体系。每辆纯电车需用到约70至90公斤铜,约为燃油车的4倍。马达线圈、车载充电模组与充电桩系统,皆需高导电与高耐腐蚀的铜材料。随著车厂竞相扩产,铜的消耗量正攀升。
在半导体领域,铜更是芯片内部不可或缺的导电材料。它取代铝成为主流材料,具备更低电阻与更高速度,尤其在高效能运算与AI芯片的制造中扮演关键角色。制程进入2奈米以下时,铜的纯度与微结构将成为芯片效能能否再突破的关键。
再生能源方面也离不开铜的支撑。国际能源总署(IEA)指出,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各国需大规模扩建电网与储能设施,这些系统对铜的需求远超过化石能源时代。从风力发电机内部线圈到变电所配电模组,无不仰赖铜的导电与散热特性。
目前,台湾的铜供应仰赖海外,包对于台积电、鸿海、台达电这类高科技与电动车供应链企业而言,铜是不可替代的材料。尤其台积电在2奈米以下制程中所需的高纯度铜,对供应稳定性与品质有极高要求。
中资企业控制超过40%铜精炼产能
铜矿集中与冶炼瓶颈,是全球供应链的痛点。过去曾有统计,全球超过4成的铜矿产出来自南美洲的智利与秘鲁,但这两国的政局长年不稳、劳工运动频繁,导致矿场停工与物流中断事件时有所闻。2023年秘鲁因政治动荡爆发全国示威,使全球第二大铜矿Las Bambas被迫停产,铜价应声上扬。
智利虽然拥有全球最大铜矿Escondida,但当地水资源短缺与住民抗议令新矿开采难度提高。而在非洲,刚果虽蕴藏丰富矿藏,却因政局动荡与中国资本介入而陷入资源主权争议,未来稳定性令人忧心。
更棘手的是冶炼瓶颈。目前全球冶炼能力高度集中在中国,中资企业控制超过40%全球铜精炼产能。这使中国在全球铜供应链中掌握强大主导权。即便西方国家已展开供应链去中化行动,短期内仍难改变冶炼产地过度集中问题。根据国际铜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精炼铜产量达1258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6%。过去五年,全球新增铜冶炼产能的75%集中于中国市场。这种产业格局演变令美国政府深感忧虑。
地缘政治下的“铜战争”,美国政府将铜纳入《国防生产法》的关键矿产清单,象征其战略地位正式确立。与此同时,中国也发动“铜外交”,透过一带一路倡议,中资企业进一步巩固在刚果、赞比亚等国的矿权与港口控制权。
7月9日,美国川普总统宣布对铜征收50%关税,于8月1日起生效,主要是基于国家安全考量,以及重塑供应链。《CNBC》报道,铜是半导体、飞机、船舶、弹药、资料中心、锂离子电池、雷达系统、飞弹防御系统,甚至高超音速武器(美国正在制造许多这样的武器)的必需材料。铜是美国国防部使用量第二大的材料。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 (Howard Lutnick)在CNBC的节目中表示,川普政府希望将“铜生产转移回美国”。他指出,川普此举将使铜关税与美国对钢铁和铝进口征收的关税保持一致。
未来十年 铜难被取代
PwC警告气候变迁恐在2035年前导致全球32%的半导体产能面临铜供应中断风险。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铜荒”中,全球产业版图恐怕重新洗牌。首先受到冲击的,无疑是高度依赖铜材料的电动车产业。当铜价飙升、供应链紧张,车厂面临的不只是成本上升,更是交货期延宕、产线调度困难。
半导体产业也难以幸免。供应若稍有变化,便可能牵动整体制程进度。此外,风电与太阳能系统对铜的依赖使得绿能布建面临财务与施工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仰赖便宜铜材进行基础建设,当价格与供应失控,这些计划恐将被迫喊停。
不过铜荒也可能孕育出新的赢家。拥有大量铜矿的国家谈判筹码大增,另一方面,欧美与日本投入多年的再生铜产业迎来市场转机,再生金属供应链有望快速扩张。同时,阿联酋等国积极吸引冶炼投资,试图接手部分中国产能转移。
目前全球约有3成的铜来自回收来源,欧洲与日本过去长期投入回收系统建设,如今技术逐渐成熟。企业如德国Aurubis、日本三菱材料已能将废家电与废汽车有效分离出高纯度铜材。不过铜在电子产品中分布分散、体积微小,回收成本与效率仍无法与原生矿比拟。若无政策补贴或碳税诱因,回收市场仍难大规模扩展。
至于材料替代方案,尽管石墨烯或碳奈米管被寄予厚望,但技术尚未成熟,成本也高不可攀。部分马达尝试改用铝线圈,但导电与散热效率明显下降,难以应付高功率需求。总体而言,至少未来十年,铜仍难被全面取代。
在能源转型、数位革命浪潮下,铜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忽略的金属。它如同石油之于20世纪,成为21世纪竞争与安全的核心。铜,不只是金属,更是权力,当世界迈向自动化,铜将决定速度、成本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