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南海进行实弹演习 释放多个信号

詹祥威/上报 2025-07-02 07:38+-

6月16日,中国海事局公告于6月18至20日,于“南海”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就在公告前一日,6月15日,日本、菲律宾2国在吕宋岛周边进行反潜演训,根据日媒“共同社”公布之画面,可见菲律宾海军舰载直升机于日海上自卫队“高波号”进行机降训练。此外,6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亦在南海组织“海空联合巡航”;单就近日诸国在南海的互动,显见此次海事局公告之“实弹演训”有其意涵,本文试析。

宣示主权、强化存在

4至5月间,中菲甫于南沙群岛“铁线礁(Sandy Cay)”发生冲突,双边除各自登岛外,3002菲国公务船与21559中国海警船发生碰撞事件,中国海警执法人员依据公告之《海上交通安全法》与《海警机构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对菲船只采取管控措施,并登礁查证处置”。此为继2024年8月,双方海上冲撞造成船身破洞后的再次重大碰撞事件。

而自2024年8月至2025年5月间,中菲双方皆加大在黄岩岛(民主礁、Scarborough Shoal)周边的执法行动,借此“强化存在、挑战声索”,但相较而言中国的行动显然更具持续性与挑战性,数据表明中国海警与相关公务船在此区的活动,2025年前五个月的每月平均有95船天,几乎是2024年8月至12月期间平均48船天的两倍,此也导致中菲2国在此区至少每月有12天产生海上遭遇的情境。

加以,4至5月间美菲于南海进行海巡与海空军的联合演训“海事合作行动(Maritime Cooperative Activity, MCA)”,中国当时亦对外发布“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实弹射击”同时派遣海警直接登上“铁线礁”展示其国旗。此外,美国海军在2025年6月也持续在南海活动,如“尼米兹(USS Nimitz, CVN 68)”航母在6月6日于南海进行飞行作业,以及“柯蒂斯(USS Curtis Wilbur, DDG 54)”驱逐舰亦于6月13日在南海进行补给作业,当美国持续挑战中国南海声索,强化存在,联合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大于此区域的行动时,中国显然必须持续的做出相对回应,进行“主权宣示”之作为。

中国在南海进行实弹演习 释放多个信号

调整例行训练、释放多重讯号

“实弹演训”通常是解放军例行训练计画之一部,且就军种间,如海警与海军,以及南部战区而言,此既定演训用以强化整体战备水准,同时搭配加大常态化存在,对此区主权加强声索。但另一方面,南海实弹航行警告与禁航区的画设,更是中国宣传战的惯用手法;在前述4-5月回应美菲演训时也做出同样宣告,旨在借由即时性回应、更频繁的演训,强化对争议水域的实质掌控,并且逐步改变此区之现状。

此次的演训公告时机,基本延续前述“美菲行动”的反制,做为对日菲联合行动的反制与示警,更是为后续进一步加大对中菲争议水域有效压制的准备,以阻止、平衡菲律宾“援引外力”,挑战中国南海声索的尝试;而就在宣告实火演训后,菲国已于19日由渔民通报菲国海巡,发现至少50艘中国海上民兵船于“鲎藤礁(易洛魁礁,Iroquois Reef)”周边集结,若此资讯为实,显见中国正或为后续行动进行整备。 

另一方面,若搭配辽宁号与山东号航母于2025年6月12日首次同时在西太平洋进行“双航母编队”演练,伴随多艘驱逐舰、护卫舰及补给舰等,一方面中国正加速验证新装性能、提升远洋作战能力,二方面则就战略面,同时以军事与政治意图对外释放强硬讯号,并展示中国自身能更熟稔的多层次运用战略与战术工具对既有现状进行挑战。 

虽此次公告之实弹演训区域紧邻海南12海里内,但海南是南部战区海军重要航母“综合保障基地”,做为入侵台湾与控制南海的重要据点,其实弹演训有其高度政治意涵。

战略战术工具齐备、弹性运用达成政治目的

按整体中国规划之海上工具,海上民兵负责低强度、灰色地带等袭扰行动、制造周边动荡乃至意外;海警则执行执法与准军事任务,甚至必要时依据前述法令与规范支援海上民兵与海军;而海军则提供“高端作战”与“战略威慑”之战略目标,形成“低-中-高”层次的立体作战模式,主要如前述依据当时的战略环境与整体安全情势变化交互运用。而自2024年以来,海警与海军在演习中的联合行动增加,显示中央军委会(CMC)对“多军种协同”的指挥能力有所提升。

此外,4月与此次的实弹演训,其意涵在将例行训练与当前地缘政治与战略环境紧密结合,并且预留了可操作的空间;其演训地点选择邻近海南岛,使其具备例行训练之特质;但同时“实火演训”与公告的时机点,显然主要回应国际情势之研判,与强化中国对此区“有效控管”的政治态势,无论对内展示决心、对外强化主权声张与提升威慑,都可做为后续弹性行动的基础。

无论在俄乌战场或以伊冲突皆有持续性变化,中国则一方面强化第一岛链线后端的战略存在与挑战,同时加大对三海连动的掌控与主动,平衡区域行为者联手反制的尝试;虽短期内仍维持于热平衡的态势,但仍须谨慎观察前述其他地区的战略环境变化,是否影响与冲击中国在印太前缘的后续战略布署与挑战行动。

※作者为国防安全研究院网路安全与决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