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贸易战中,人们有理由更看好中国经济”

联合早报网 2025-05-02 19:27+-

朱明:从手机膜看中美贸易战趋势

中国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有全面且深入的产业链分工,形成强大生产力,而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生活水平,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这才是真实的优势。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中国不起眼的小东西,在北美却卖得很贵,手机膜、手机壳、充电器之类,在中国就几元钱的事,在美加竟然要十几美元,差价高达10倍以上。从中国进口在美国加拿大销售,如此简单却有如此高价差且长期保持,这说明什么?要么是当地很少有人发现这种价差,要么虽然发现价差,但不能自由贩运,或者虽然能贩运,即使有10倍价差,潜在的销售商也预期不能得到足够利润以从事这种生意。

或许有人说,中国产品价格低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工资太低,是“低人权优势”。错!手机膜、快充数据线之类小东西不是一直这么便宜的。十几年前,中国劳动力价格更低得多的时候,手机电脑配件价格反而高得多,如最普通的鼠标要几十元人民币一个,现在只要几元钱。

劳动力价格更高,商品价格却更低,厂家商家还有钱赚,这说明劳动生产率或者说生产力已经大幅提高:很多人谈到分工和专业化,包括相当多的经济学家,似乎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天然给定的。

现在的手机屏幕还需要贴膜吗?关于贴膜的四个传言集中辟谣!_硬度

在市场经济中,在既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者生产某个产品,从一开始就知道该怎么做。这种是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模式。

但现实不是如此,如小小的手机贴膜从原材料到成品,经过许多道工序,谁来规定该按照什么样的分工模式进行呢?任何人,就算是中央计划委员会,也不可能知道最好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即使今天是最好的方式,明天可能又发现可改进的地方。何况现在也没有人来计划手机膜的生产,产品是在生产中逐渐改进,逐渐优化的。

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自由竞争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生产和销售诸环节都是靠利润联系在一起的,某种分工的存在,是因为有这种分工比没这种分工,能产生更多利润。某种资源而不是其他资源得到利用,道理类似。终端销售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劳动力价格上涨,或至少没下降),表明各个市场主体在不断发挥企业家精神,不断发现不足之处,改进生产、运输、销售的方式。

这揭示市场的基本状态:没有严格的准入限制和垄断,信息流通顺畅,资金、物质、人员等资源的流动较自由,履约情况较好,或者至少因违约成本可接受,管制成本、税负和法律成本等至少可接受,最后劳动力价格没有人为高于市场价(即高于边际劳动产值)。

实际上,手机膜的生产销售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网络通讯、机器设备、技术人才、原材料的供给与加工、物流运输,乃至制度环境。现实中价格如此之低,显然分工必须精细专业,上下游的合作也必须顺畅丝滑,否则没有利润。价格下降的趋势则表明,产销流程各环节都越来越高效。如果任何方面有卡壳的短板,都会导致成本明显升高,最终体现为售价。

手机膜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小例子。目前中国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全的产业链,这并不简单。虽然部分基干产业有国家明确扶持,但大部分产业是靠企业家打下的江山。也就是说,只要能赚钱的生意,不管是哪个国家最早发展的,中国企业家都是能做尽做,绝不愿漏掉一星半点。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效率不断提高,才形成优势。

产业链优势是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结合

因此,所谓的产业链优势,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堆静态的工厂和资源等,而是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环境的结合,是人的行动的产物。中国企业家适应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令人惊叹。现在日常生活很少有短缺情况,这并不是简单的生产得多,而是市场供求反馈更为灵敏准确了。即使是突发情况,企业家也表现出色。以疫情为例,中国供应链遇到的挑战比美国更为严峻,但基本没有发生供应链断裂,一旦解除紧急状态,各行各业的生产和供应很快就恢复。另外,美国总统川普第一任开打贸易战后,中国企业家纷纷出海,在异国他乡克服各种困难,迅速建厂投产并形成规模,体现巨大的灵活性和韧性。

中国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有全面且深入的产业链分工,形成强大生产力,而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生活水平,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这才是真实的优势,非泡沫GDP(国内生产总值)可比。

当然,中国市场环境并非没有问题,问题其实不少,有时候还比较严重。一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巨大落差;二是政治与经济绩效并不是线性相关;三是人民多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能想出办法来;但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日渐显现出重要性,现实中没有完美的市场经济,这里只是比较中美两国的相对优劣。

现在西方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其实产能过剩并不能以产量或价格来判断,凡是有利润能维持的,不管价格多低都不算产能过剩,而是正常的竞争结果;没有利润产生亏损的,如果能自由调整,也是正常的市场出清,不算大问题(市场经济就是有亏有赚);因为外部条件突变而过剩,如眼下的中美贸易战,确实会对经济造成冲击,但并不会动摇市场机制,只是需要时间调整,如能破除妨碍市场运作的各种障碍,就会降低调整难度。

真正成问题的产能过剩,是那种明明亏本但在国家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倾斜下,继续生产甚至扩张产能的情况。这自然会浪费宝贵资源、扭曲市场机制。这种情况确实有,如前些年房地产过热,现在泡沫破灭中,社会面临转型的痛苦。但只要企业家精神有发挥空间,困难终究可以克服。

运用奥地利学派的市场和企业家精神理论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美国的市场绩效远不如中国,而且关税战贸易战并不能改善基本面,因此在这场贸易战中,人们有理由更看好中国经济。

作者是成都市复旦西部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 最新评论
  • 百年未有之大骗局

    联合报,人民日报台湾版。连黑帮自己都说大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东西贵点,但不是买不到,到时很多劳力密集型的产业会转移到印度。而厉害锅失去这些产业,很多还吃草。厉害锅的当奴吃草也能活三年。东朝鲜吃了几十年草,也没倒。

    屏蔽
  • 反川共和党

    中国一个泡沫走向另一个泡沫,一个烂尾走向另一个烂尾。老百姓贫穷

    屏蔽
  • 反川共和党

    资本主义国家都生产过剩。这个马克思主义者,还停留在物质匮乏年代的,生产越多越好,不懂怎么化解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

    屏蔽
  • 吴敬中

    中国有中国人,就这一条就把这些牛逼都抹杀了。

    屏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