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进了盘丝洞,吓得脸都白了
陈嘉宏评论分析文章:中国微博上一则〈马龙访中山女中像进了盘丝洞 吓得脸都白了〉的报道,叙述奥运金牌选手马龙来台湾的“高人气”。文章指出,“女同学们把马龙团团围住,而且每个同学都是一脸的激动之情!”“这样的场面让见惯了大场面的马龙都有点怔住了!”“看马龙被同学们这么热情的包围著,真的就像是进了盘丝洞呀!”报道配合著几张中山女高同学围著马龙的照片(当然没有马赛克),这群15、16岁的女孩,仿佛成为《西游记》𥚃围著唐僧的“蜘蛛精”,流传在中国各大网站。
不知中山女高校长在放行这个马龙及中国高校生团来校参访时,有没有料到可能会有这样的报道体例?如果没料到却傻傻地放行,那就是无知;如果有料到却没善尽保护学生之责,那就是可恶。两岸之间的确已经很久没有大规模的文化学术交流了,类似的报道体例其实正是马龙访问团来台的最大目的。一方面,“马龙来台,万人空巷,台民簇拥”可以对外宣告,中国的顶级运动员同样对台湾民间社会有极大的穿透力;另方面,这久违的热络也隐约指控台湾当局正是阻挡两岸交流的元凶。
马办执行长萧旭岑说,来访的陆生脱口而出中国台北队只是她们习惯的用语,并没有恶意,不要苛责孩子。其实,多数台湾人并不想苛责这个孩子,因为该被谴责的其实是邀访这陆生团来访的马英九办公室。所谓客随主便,平常在台湾把中华民国喊的震天价响的国民党政客去到大陆,总是绝口不提中华民国,是因为不想让对方尴尬。如今马办邀了这群大陆师生来台,难道都不用告诉她们,既然要来“交流”,至少要懂得尊重入境随俗,避开那些会触怒台湾人的政治用语?或者,这一切真如矢板明夫所言,是因为前两天马龙口说“台湾队”,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所以不得不安排另一个人做出“修正”,以避免整个代表团回中国后遭到检讨?
长期以来,“两岸交流”被视为两岸互动的上位价值。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只要能够交流都是“好”的,任何原因导致交流无法进行都是“不好”的。但事实上,中国大,台湾小;中国强,台湾弱,如果不考虑两岸量体之间的差异,将“交流”两字无限上纲,那无异于以卵击石。更何况,对岸是个以党领政的共产国家,任何交流都有积极的政治目的,所谓“画出最大同心圆,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团结你,沟通你,邀请你,其实是要改造你,收降你。”如果认不清这种统一战线本质,其实是将台湾置于险地。
马龙访问团就是个“统战团”,从一开始的选角(马龙与共青团成员),选择的时间点,到推派出来的人说出的官样文章都是。但知道是统战还让她们来,一方面是代表此刻民进党政府的自信,另方面也因为两岸的确需要交流。透过交流,此刻的政府可以动态地了解台湾民心与哪些民主防卫的不足;透过交流,也希望让这些少数来访的中国学生知道民主是什么?
在历经“中国台北”的口水风波后,台湾大学的学生果然各式各样的标语与口号“欢迎”这个中国参访团。除了高喊“这里不是中国台北”以外,还希望就“香港民主、新疆人权、性别平等、64天安门、言论自由及台湾主权”与中国学生“交流”。现场只见马办工作人员在旁绷紧神经地维持秩序隔开双方;而参访的40名中国学生更是一改先前的从容自信,在镜头面前噤若寒蝉,人人眼睛直视,行色匆匆,连一旁学生递来的A4宣传纸都视若无睹,这种台湾民主的日常显然让中国学生很尴尬。
交流是好事,但交流不是一言堂,交流不应该有前提,也不该设限,更不是只说自己想说的却不准别人说;特别是自己说了不礼貌、不合宜的话,却还把所有的异见与抗议当成霸凌。如果交流为真,这40名共青团学生其实应该停下脚步,好好与在场的台大学生交换彼此对民主、人权与自由的不同看法;可惜除了宣称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她们已经说不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