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温哥华:因为一段雨水槽 我打入小区业委会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移民的前十年,我一度以为,我和小区物管是互相尊重互不打扰的状态。刚来时租房住的小区,有公寓也有城市屋,范围不大房屋密集,大概有100多户。因为不是屋主,所以从不知道还有小区业主大会的概念。只是感觉整个小区管理得不错,物业经理就住在本小区,修个水管通个下水道不需要联系屋主,找物业经理,基本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
几年以后买了自己的房子,二手城市屋。5月搬家,几个月后被通知说有业主大会,一时震惊,也好奇。小区太小没有自己的公共空间,业主大会还需租用社区中心的会议室,5分钟车程。在一个寒冷的冬夜,32户来了10来户,事后才知道已经算是相当高的出席率了。
小区有几位热心的退休老太太,每次都主动站出来,愿意承担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工作。每次我都暗暗地松口气,平时工作虽不忙,却也不愿意闲暇的时间被这些公共的责任所占据。人都是自私的吧。
这样的日子一过数年。每月按时缴纳物业费,是我认为作为屋主的最低修养。我在这个小区过得心安理得。
两年之前,乘着全加拿大房市大热的东风,我搬到了目前居住的小区。还是城市屋,年头更新,小区更大,里面道路宽阔,表面看来一切光鲜。
买房的时候,温哥华正经历炎热干旱的夏季,我的房子南北朝向,后院紧挨着城市绿化带,有高大的树木遮荫。邻居都抱怨太热,空调需要连轴转,我却满屋清凉,庆幸买着了。
转眼进入雨季。温哥华的雨缠绵不休,晚上休息时只听得叮叮当当,雨点敲打的频率和节奏让人心烦。等天亮打开后门一看,好家伙,后院成了水帘洞,雨水从屋檐处成线状倾泻下来,砸向地面,又反弹到门板上,并顺着门的缝隙悄悄蔓延进屋,屋内地面一大片潮湿。
这是雨水槽(gutter)的问题吧。赶紧上到二楼露台,查看屋檐。果不其然,只见短短的一段雨水槽里,落满了落叶。我费劲地用一根长竿子拨开几片落叶,底下露出黑色的淤泥,应该是雨水槽长久没有清理,落叶腐败变成了淤泥,堵住了雨水下流的通道。
这样的事情肯定要联系小区物管公司啊。急忙发出邮件,附上照片和录像,静等回复。在加拿大久了,知道凡事能在一两天内得到回音的,纯粹要凭人品和运气。
物业经理倒是如期回复了,但轻飘飘的一句话,已经发给小区业委会,等候处理意见。转眼过去好几周,没有了下文。只好再次发邮件催问,又是不痛不痒的一句话,业委会说了,今年没有清理雨水槽的预算。
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和我之前小区物业打交道的经验天差地别。定期清理维护雨水槽等公共设施,不是物业应该考虑的常规项目吗?这个小区是怎么回事?
雨不停下,问题没有解决,心情很郁闷很糟糕。我表示很不理解,一度化身祥林嫂,对着经纪朋友和同事大倒苦水。
经纪朋友郑重给出建议,不如进入业委会,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另外,物业经理碍于面子可能会对你的抱怨重视起来。是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情世故哪里都有,加拿大也不例外。
同事中有两位本地人,都恰巧住城市屋,也都恰巧是各自小区业委会的委员。才恍然大悟,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求人不如求己。
来年的年度业主大会上,当物业经理征询意见,谁愿意成为下一届的业委会委员时,凭着一腔孤勇,我举起了手。
因为在华人众多的列治文,小区距离市区很方便,有很多投资客买房出租。租户们没有积极性也没有权利参加小区业委会。最后,勉强有三位业主站出来,包括我在内,组成了我个人认为史上最“弱鸡”的小区业委会。我和另外一位男士都是首次担任委员,幸好还有一位大姐是上一届的委员,于是她被三人小组推举为主席。
我迫不及待吐槽了雨水槽淤塞的问题,强烈提议必须马上解决,用我之前小区的经验据理力争。主席回忆说,前一年清理过,不过因为没有人监督,可能清理地不够彻底。我于是自告奋勇,可以到时候在场监督。
屋漏偏逢连夜雨。新委员们刚上岗没多久,物业经理突然辞职不干了,物管公司派了个毫无经验的小伙子来临时跟进。我们提出找几家清理雨水槽的服务商来报价,却迟迟等不来结果。
无奈,只好自己动手。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需要征集意见,看其他房屋是否存在雨水槽淤塞的问题。于是,在小区业主群里发信息,收集意见。我整理表格,列出问题所在。主席和我分头发动朋友或直接在网上查找资源,盲选了三家来考察小区并给出报价。我们干了物业经理该干的活,但因为目标明确,倒也出奇的高效。
终于选定了一家服务商,趁着雨季还未开始,赶紧把小区所有的雨水槽都进行了一番检查和清理。主席是位谈判高手,抛出长期合作的诱惑,服务商尽心尽责,清理工作很彻底。看着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污泥的雨水槽,我作为受伤最深的业主,表示十分满意。
可是,由于缺乏和物管公司打交道的经验,以及物业管理流程等的知识,我们这个弱鸡三人组还是在小河沟里翻了船。当我们还在庆幸如此高效地完成了这项清理工作时,那位之前辞职不干的物业经理在外面游荡了一圈以后又杀了回来,以不符合流程和没有预算为由,扣着服务商的款项,迟迟未支付。等我们搞清楚,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必须动用小区紧急备用金,以及是否会造成其他后果后,时间已过去了好几个月,转眼到了年底。这家服务商因我们拖延服务费被“坑”得够呛。我们也被物业经理耍得团团转。那种感觉,是狠狠打出一拳头,却砸在棉花上,被莫名其妙化解的尴尬和恼火。
不过,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作为志愿者,我们三个说不上是什么官儿,纯粹是为人民服务的热心人士。但三人小组甫一上场,干劲十足。每人都有全职工作,只好利用闲暇时间讨论小区维护的事情。主席大姐智慧,又有多年当委员的经验,把握总体的方向。我经验最少,只能出力。好在我当时公司事少离家又近,恰好顶头上司也有业委会委员的经历,给予了充分理解,我得以常常请假回来,应对服务商的实地考察和监督服务。那位男委员本职工作是会计师,正好发挥所长,好好检查和把控预算。
真的打入了小区业委会,才发现,这份工作说难并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顺畅的工作需要好多前提。首先是物业管理公司和物业经理要给力。如果物业经理没有经验,或者抱有私心,委员们需要分出很多精力与TA斗智斗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雨水槽事件给了我们很大的一个教训。
其次,预算很重要。做事要有规划。其实每个小区的收入和支出都是相对透明和稳定的。一些固定的支出包括水、电、保险,物业管理费以及固定比例的紧急备用金等,必须将经费留足。剩余的款项一方面要留给每年固定常规的维护服务,包括园林绿化、冬季扫雪、雨水槽清理等,还需要留出机动款项用于应急的维修服务。而某些维护工作,比如屋顶、外墙油漆等,属于几年或十几年才发生的大项目,不是业委会每年都需要特别关注的焦点。
而偏偏我们小区在选择这些固定服务的服务商方面,似乎总是存在问题。园林绿化公司一直做得漫不经心,夏季草木疯长也不记得定时清除,导致很多业主在群里抱怨。冬季除雪的服务商采用了每月付费的付款方式,导致他们消极怠工。这两年冬天的雪都很大,他们却迟迟不出现,或者出现了,也草草走一过场,惹来众怒。
对于物管公司,我们期待他们能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商。物管公司也有自己的原则,但牵涉到复杂的审批和考察流程,还有严格的安全规定,很多价格便宜的公司往往在投保和安全方面不够重视,无法进入物管公司的供货商清单。小区常落入无法请到合适服务商的困境。一些不够紧急的维护和维修项目,只能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引起服务商的“兴趣”。这一切,像极了温哥华乃至整个加拿大的医疗卫生系统,僧多粥少,作为被服务一方,只能无奈等待。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吐槽)的事情是,物业管理费是否如期缴纳。小区有很多租客,而很多投资客可能并不生活在温哥华,因此很多人常常拖欠物业管理费。应收帐款数额巨大,使得用于日常维护的资金减少,这无疑给业委会开展工作提高了难度。
有相当数量的业主,其中大多数是华人,有钱买房,定期收租,却在管理费上能拖就拖,实在是拉低了做人的下限。也实在是给温哥华的华人群体抹黑。
为此,对于长期拖欠物业管理费的业主,小区最后不得不额外花钱,对他们提出lien(留置权)。目的当然还是为了督促他们缴款。可是,如果他们短期不想出售物业,也完全可以当作没看见。小区运营的经费因为这求而不得的应收帐款而屡屡受到影响。很多人会吐槽那些雷人的租客,却不知道,很多业主,可能无知或是愚蠢,或者纯粹的自以为是,常常做出如此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
所以,借着这篇文章,想呼吁在此生活的同胞,请尊重购买的物业,也请遵守本地的法律法规。作为业主,如期缴纳管理费,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像开头说的那样,我从本地同事身上,学到了为争取自己的权益,挺身而出的勇气。自从因为那段雨水槽打入了业委会,以前从不操心共管物业管理的我,逐渐了解并开始熟悉小区管理的流程和法规,更是在志愿服务大家的同时,保障了自己的利益。
十余年的光阴,我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游客心态,终于下沉到踏踏实实落地生根的本地人心理,已把他乡作故乡,这大概就是移民的必要经历吧。
(图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