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闭幕 改革清单流传
“一啸震天河汉惊,春雷滚过远山鸣”。中共史无前例的“最早”三中全会北京时间2月28日下午闭幕,当天宣布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但是在详细方案尚未公布的前提下,中共的党政机构改革怎么改也成为外界热议焦点,近日坊间已经流传出相关改革清单。
国家监察委万众瞩目
本次中共党政机构改革的重头戏,应该是横跨“党和国家”的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此前1月份的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中纪委书记赵乐际的工作报告中提及2018年重点任务包括建设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即将于3月5日召开的中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将选举产生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一旦程序履行完毕,那么中国国家监察委员会“迅速依法开展工作”。 此前的官方文件显示,监察委的监督范围将在此前中纪委对整个中共党员群里监督的基础上,扩大到整个公务员队伍,包括国企、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的雇员。2月23日,中国最高检召开全院干部大会,欢送反贪污贿赂总局转隶人员,该消息显示最高检反贪局亦已摘牌。 同时,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中国监察部预防腐败局也已经从国务院系统划出,和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渎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监察委。2月25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显示,中共赋予这个机构的权限是前所未有的。
金融机构即将调整?
同时,金融机构改革也也是本次机构改革中,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现行“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监管架构,成形于朱镕基时代,其核心要旨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其后二十年间,全球范围的金融混业经营趋势,在推动经融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 从2015年夏季中国A股市场股灾开始,中国整个金融市场动荡不断,甚至出现了一些横跨银行,保险,证券领域的庞大金融集团。而目前作为中国金融监管和治理体系中的“一行三会”以及财政部,发改委等机构,无法实行有效的“混业监管”,更难以实行统一监管不利于对市场风险检测,处置风险时难以拿出有效正确措施。 在中共十九大前召开的五年一度的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共决策宣布成立金稳委,其后2017年11月金稳委高调成立。金稳委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绕开一行三会合并这一难题,在原有框架下加强监管协调。近期有消息称,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将在今年3月的中国全国两会后合并。传闻真假暂时无从鉴别,但是这与已经成立的金稳委似乎有矛盾之处。
外交大系统怎么调整?
过去5年,外界往往关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对于党政、军队、金融领域的改革,而忽视了他对外交系统改革的布局。在本次三中会议之前,有美国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为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全球参与者,中共已经下令对中国外交部进行彻底改革,以令外交系统能更加有效地代表中国发声。 报道称该计划要求大部分相关机构在2018年底之前停止更换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让大使对其职责能够有直接的控制权力。这改革承诺建立一个权力更大的外交团队,在审查一系列贸易交易、监督基建项目和管理国外贷款时,用“一个声音”代表中国利益,而中国外交部更可在大使馆财政和人员决策方面行使一票否权。
而中国外交系统自身的弊病也确实不少。此前已有传闻称,中共十八大后,王岐山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狠批外事、外交界领导乏力,各自为政、拉帮结派,有强力保护伞,存在利益关系。尽管这则传闻尚未得到证实,但是中国外交系统内部沉疴已经无法适应今天中共决策层的要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自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出现显著的变化。国家利益驱动主导外交方向,意识形态羁绊褪去,重点经营大国关系,重视周边外交,重点推进“一带一路”。这些都因应了中国自身的成长、角色变化,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和设计。与之相对应,中国具体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安排,外交机构设置也都在发生变化,而且目前尚未呈现出固定的形式。比如,近几年来,中国同老挝、越南、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时,中联部都扮演了比以往更重要的角色,那在外交工作中,中联部和外交部如何协调,这些都成为改革的动因。 本次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外交系统将迎来怎样的改革,外交系统组织和人事调整将会沿着怎样的道路调整?应该在即将来临的中国两会上揭开帷幕。
根据新华社的说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 ”,这实际上也显示了此番三中重点讨论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向。 而一直以来,对于中共决策者来说,每次改革都会遇到两难:是大规模的全面改革还是敲敲打打的“小改”,“大改”风险太大,小改打不破格局。前者如1998年朱镕基主导的政府改革,一次撤了15个部门,但最后也未能尽其功。后者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的其他几次机构改革常被化于无形,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而此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显然是轰轰烈烈的大改。中共高层们如何迎难而上?答案显然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