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香港三天 漏说了最关键的一句话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20周年活动,1日中午搭机离港;三天访问中,他再三向香港人致意,劝勉港人为前途努力,表达对香港的关怀备至,但就在他专机起飞后两小时,数万香港人走上街头,从维园到湾仔游行三公里,表达对北京的不满。
习近平在欢迎晚宴的讲话,特意对香港人提出"三个相信( 相信自己、相信香港和相信国家),在特首林郑月娥就职礼上讲话,又交给新政府"四项任务"(落实一国两制、加强年轻人爱国意识、发展经济要依靠祖国、注重民生以减少社会分歧)。
第一,不相信特首。北京已牢牢控制特首人选,只有北京点头的人才能当特首;特首任命权也在北京中央。但林郑选上了,用人方面仍处处受到北京审查,凡是不符合"爱国"条件的人都不能考虑;更重要的,林郑必须听于命北京,按北京旨意办事,这就使香港的事情变得难办。试问只能按北京利益办事的特首,怎么能得到香港人的信任和支持?
上任后的林郑,由于只能考量北京的利益办事,必然被年轻人和泛民派质疑,要她去化解社会分歧、教导年轻人爱国,岂不是缘木求鱼?香港特首和特区政府只有在按照香港利益办事,才会得到港人支持,道理很明白;习近平要林郑做事,前提就是要相信她和她的政府,不要事事控制,多给她一点空间,唯有这样,她才能达成北京交付的任务。
第二,不相信香港年轻人。习近平在林郑就职讲话中特别提到,香港年轻人不够爱国。这是对他们不信任,问题是,年轻人为什么不相信北京?年轻人认为,2014年国务院发表"一国两制白皮书",人大常委会同年8月31日作出决定,背弃基本法给予香港的特首普选承诺,使他们希望落空;北京要年轻人爱国和相信中央,其实很容易,只要回到基本法的普选承诺,就可以做到。
绝大多数香港人都不贊成"港独",强大的中国怎么能不相信香港年轻人?不信任的结果只会是对抗,2014年"雨伞运动"和2016年立法会选举,出现年轻人主张港独声音,都是例子;如果北京一味强硬,不相信年轻人,则他们不但不会爱国,对中央的抗拒意识只会日渐加深。
第三,不相信一半香港人。香港民意对建制派和反对派支持度约各占一半;北京长期在香港培养本土左派,又极力统战,拉拢亲北京的商界,这种手法等于只信任一半香港人,不信另一半,实际上等于制造分歧,使香港出现"一个社会、两种声音"。北京迴避面对香港的实际困难,凭空要林郑去化解分歧,谈何容易?
第四,不相信公务员。北京对港英留下的公务员制度,自始至终都不信任。习近平在林郑就职讲话中仍提到,公务员不够爱国,要他们多认识基本法。但其实香港回归20年,靠的并不是北京培养的本土左派,而是靠公务员制度,以及该制度培养的港府官员维持,特别是最上层政务官系统。回归已20年,北京无人可用,最后还是要用公务员出身的林郑;林郑组治理班子还须重用公务员,大部分司局级官员都是公务员出身。北京如能对公务员多一点信任,港府工作空间就会大很多。
第五,习近平要香港人自信,说法没问题。香港人自信可以管好香港,但前提是,北京必须相信香港人。1960年代至回归前,香港人的努力使香港经济起飞,成为东亚四小龙之一,而且在法治、自由和廉洁等,都成为领先国际的全球化城市,香港人怎么会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管好自己?
总括而言,回归之后,香港出现的问题大多不是出自香港,而在于北京要对香港严密控制,一切要按北京旨意办事,造成"北京利益"和"香港利益"的矛盾。这种矛盾又特别见于北京当局2014年翻转一国两制的普选承诺上。香港人其实没有"港独"念头,也无意对大陆渗透和颠覆;强大的中国,应该多相信香港人一点,才能有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