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从一带一路切入

中国时报 2016-07-27 08:06+-

  大陆人行有意允许境内商业银行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以打通境内外外汇交易市场,让离岸人民币价格(CNH)与在岸人民币价格(CNY)拉近,最终形成境内外价格一致的人民币外汇市场。这是今年1月人行首度开放境外人民币购售银行,参与境内外汇交易后,又一重大资本市场开放措施。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为人民币纳入SDR计价通货篮铺路,也标示人民币国际化又往前迈进一大步。毕竟人民币境内外两种价格现象,寓意人民币无法自由流通事实,也意味着市场无法充分调节价格,不利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外界解读,大多认为是汇率形成更加市场化。但若深层细想,结果或许刚好颠倒,这个举动反而可提供人行更多干预的工具与可能。原因就在于有能力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境内商业银行,大多为国有、股份制、或城市商业银行等具备一定规模的银行,而这类银行几乎都具有央企或地方国企的特性。亦即,在整体营运方针上,国家具有绝对主导权力。因此,倘若人行下令实施特定目的政策,如维稳(阻贬)人民币,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银行,势必会强力配合。

  换句话说,当人行发现CNH与CNY走势不一致且朝不利既定政策方向发展时,为避免离岸与在岸人民币价差太大,引发不必要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人行可以透过这些商业银行力量,进场买卖外汇,并藉此干预离岸人民币走势。此一作法,无形中可降低人行调控人民币汇率的难度,同时也可间接避掉汇率操纵国的指控。

  这是一兼二顾的政策,一方面,符合国际期望让离岸人民币市场更加开放多元;另一方面,则是增加人行汇率政策运用空间。只是,并非每一个政策都具有这样一箭双鵰的好处。真实情况下,大部分政策可能到处充斥着矛盾与冲突。

  例如,想要尽早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势必得加快资本开放脚步,但一旦开了资本大门,对于人民币汇率调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掌握,势必会更加困难。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风险日渐增温之际,北京政府对内要兼顾经济改革与成长,或许需要一个弱势货币政策来提升出口竞争力,避免经济失速过快。

  然而,对外面临人民币国际化压力,维持强势货币却又是不得不的选项。交互激盪下,自然就暴露出政策互为矛盾与冲突的一面。

  面对两难,已有诸多外资机构强烈质疑,近来人民币持续弱势表现是人行刻意为之,目的是刺激出口以提振经济。更有学者建议,北京或许可以考虑让人民币一次性大贬来消除人民币预期,同时改善出口严重衰退情况。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难以做到。

  因为人民币走弱明显是受到英国脱欧及资金转趋保守影响,且从人行近期谈话中,可以发现其对人民币走势期望更倾向升值,而非贬值。一次性贬值论点则存在学理与实务的谬误,即学理上可行,但实务上因外在环境的种种限制与变化,使之不可行。

  关键因素在于全球贸易增长的急遽减速。根据IMF及经济学人(EIU)7月最新公布的经济预测,两者皆把今年全球贸易成长率大幅下修,IMF从原先预估值3.1%下修到2.7%,EIU则从2.9%调降至2.5%,下修幅度皆高达0.4%。更不用说,年初这个预估值都还在3.5%以上。在全球贸易规模萎缩下,个别国家的价格调整(人民币贬值),显然无法对出口起到一定作用,反而可能弱化出口情势。

  此外,一次性贬值要能有效降低预期心理、消除套利空间,重点在于要能够精准拿捏人民币真实价值,否则只会引发更强烈的贬值预期。问题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国际资金移动加速让外汇市场波动幅度更大,单一货币价值也更加难以预测。一次性贬值做法,只会让中国暴露在更高的汇率风险下。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陆当前重要方针,在政策实施上可能充斥冲突与矛盾,但这是必然过程。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风口,不同面向往往需要不同政策因应,想要靠单一政策解决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个别需求,无异缘木求鱼。与其左右为难,不如加快加深一带一路链结,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与流通,才是应该选择的道路。

  • 最新评论
  • waifile

    一带一路是 "强调" 共同政治互信, 经济融合, 文化包容. 中国强权 "违约" 在南海霸占岛, 就说明了中国是一个不会尊守承诺的霸权国家, 也说明了一带一路是个幌子.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