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奖,竟然早就被杨振宁言中了
看到这个标题,请各位道友不要急着扔砖头。
政知道小编知道,这些年来,由于种种缘故,“杨振宁”有从科教新闻挪到娱乐新闻来报道的倾向。一说起这位93岁的老人,许多人都要顺便提一提他39岁的太太。
不过,小编想说的是,有个事实摆在面前,屠呦呦拿了诺奖,基本上可以算是杨振宁很早以前就预见到的事情。当然,杨预见的是中国科学家,并不能具体点到某个人。
杨振宁预言过几次?
杨振宁都怎么预言的?
小编看到的最早相关报道是2000年。
根据当年8月份北京媒体报道,当时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来到北京,引发了国人对于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话题。对此,来京的杨振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有望在20年内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不过他还提到, 中国的基础科学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必须依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比如2005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有学生追问:“您可曾预言过中国人在未来10年可能摘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纠正”道:“我当时说的是,华裔科学家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其实,未来20年内,中国科学家也可望获得诺贝尔奖。”
再比如2008年他在东南大学演讲时表示,相信经过20年至3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而到2009年,他在扬州大学回答现场提问时说:“回答是不能着急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科技的发展是非常之快的,我对20年之内中国在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的工作是肯定的。”
小编想提醒道友注意的是,到了2010年9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时,杨振宁的预言更加乐观了:“在中国本土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日可待,20年内一定会出现。这个预计还不太乐观,应该说10年之内就会出现。”
是信口开河 还是有理有据?
从媒体的报道看,我们只看到预言的结论,无从得知他的根据在哪里。
不过,小编想推荐大家看下面这段节选的文字,这是杨振宁刊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后来在1999年3月3日被光明日报转载,标题是《新中国的奇迹与诺贝尔奖》。
“为什么还没有获奖的科学家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出现?”这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要就事论事,要从长远历史观点来讨论:
一、科学研究要有传统,要有实验,要有经济基础。在中国人的土地上,这些条件在五十年代以前都没有。这是近五百年来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史实。
二、中国的科技发展,一般人常以为是不成功的,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结论:本世纪初,中国可以说完全没有近代科技知识,真正“从零开始”。到了六十年代竟造出“两弹一星”,这个发展速度是真正的奇迹。历史上只有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的高速现代化可以媲美。
三、讲到基础科学,1958年到1964年间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胰岛素,领先世界,是完全可以得到诺贝尔奖的成就。可是因为当时中国与世界隔绝,所以此成就未获奖。事实上此成就不只在学术上领先世界,从学术发展历史上看也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他们开始时万分困难,连气基酸(AminoAcid)都要进口,所以他们的成功确实是“从零开始”,是科学史上罕见的快速突破。
四、近年来许多人曾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生物学与医学界至今仍然没有华裔获奖者?我的看法是这只是时间问题。相信十年内会有华裔科学家获生物医学奖。
近代生物学与医学是十分广泛的学问,发展方向极多,一时不容易打进去。五十年代在数学、物理学与工程方面华裔的贡献已经很多了,很受到国际的注意,而在生物学与医学的西方杂志中,华人的名字出现得还不太多。可是七、八十年代以来,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了,华人已经打入世界生物学与医学界的前沿;简悦盛、徐立之、何大一和好几位其他生物学与医学研究者,我想已经被提名到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多次了。华裔科学家获生物医学诺贝尔奖应该是不久以后会再度引起我们极大欢欣的新闻。
五、回到刚才所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还没有获奖的科学家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出现?我的看法是: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基础科学前沿发展极快,要赶上去,而且要超越世界级的研究中心,不是容易的事。可是纵观二十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的历史,就会认识到这个发展非常快速,以此速度赶超,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想应该是20年之内的事。希望我能看到这一天。
听了预言之后
基本上可以说,伴随着杨振宁的预言,一直都是声浪颇高的质疑和揶揄。先不说具体内容,看看这些评论的标题吧——
《杨振宁的预言哄人发笑》
《杨振宁的预言可能终成笑谈》
《杨振宁,不做预言又如何?》
《诺贝尔奖会相信杨振宁的预言吗》
《开始为“预言家”杨振宁倒计时》
小编的意思是,老人家要预言就让他好好说话,既然还没到来,谁都不知道结果怎样,太早跳出来臧否针砭,不小心让自己下不来台。
还有,更重要的是,也没有必要因为杨振宁的成功预言而对他顶礼膜拜。毕竟,他还预言过不少其他的事情,比如: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大国、2010年后中国国民收入将超美国。
真心希望他是预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