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暗示两岸“由经转政”时机已现

多维 2012-11-15 00:36+-

  中共十八大已于11月14日闭幕,“一个中国框架”的新概念首次在十八大报告涉台部分提出。分析认为,此意味着大陆对两岸交往方向的全新定位:即经过台湾大选,大陆方面已经确信“九二共识”已得到台湾民众的广泛认同,因此,“由经转政”的时机已然出现。在具体的两岸议题上,目前两岸已经进入所谓“深水区”,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将面临更多涉及主权、司法、法律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单纯的“政经分离”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将为两岸平等协商带来更多不利影响。

  十八大首提“一种框架”

  中共十八大于11月8日开幕,针对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十八大报告既体现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反映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善意和诚意,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八大报告涉台部分强调,应当“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提出了向包括政治在内的领域全面发展的诉求。由于台湾现在是由国民党“当家”,时空背景比“十六大”、“十七大”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纵深延展的有利时机,因而必须紧紧抓住,全力推动进行。

  但是,马当局似乎是停步不前了。其原因可能是对进行政治对话有疑虑,既担心会被大陆“吃掉”失去其“独立”的地位;又担心会遭到岛内“独派”势力的反制,流失选票,从而令国民党丧失长期执政的愿景。针对这种“活思想”,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涉台部分就提出了“一个中国框架”的新概念:“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一个中国框架”最早见于贾庆林于今年二月底在《2012年对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在强调,“下一阶段要巩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努力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此次胡锦涛又将“一国框架”列入十八大报告,此意味着大陆对两岸交往方向的全新定位:即经过台湾大选,大陆方面已经确信 “九二共识”已得到台湾民众的广泛认同,因此,“由经转政”的时机已然出现。

  两岸“由经转政”任务艰巨

  两岸关系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进一步缓和,维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但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大陆方面不能接受未来两岸关系仍然“只经不政”,台湾方面的“政经分离”思维也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两岸在政治议题上仍处在“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初级阶段,两岸如何由“求同存异”向“求同化异”,如何由“一中各表”向“一中同表”的更高层次迈进,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还是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对于台湾来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有难度并不等于不作为,而是应当继续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在两岸的共同协商下逐步稳妥地推进。两岸在政治议题上达成共识的努力理应同步,不应背离,台湾方面更应当审时度势,在两岸政治议题上有一番作为。

  在具体的两岸议题上,目前两岸已经进入所谓“深水区”,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将面临更多涉及主权、司法、法律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单纯的“政经分离”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将为两岸平等协商带来更多不利影响。两岸投保协议几经周折才得以完成,显示出两岸今后的商谈将面临更多挑战。另外,目前ECFA早期收获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续协商谈判势必要加快。大陆方面之前单方面的让利也将会不断减少,两岸经济合作将更多的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更多体现平等互利原则。而台湾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大陆方面让利缩小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台湾经济带来不利因素,本就积弱的台湾经济如何因应,对马当局及其执政团队形成重大考验。

  对此,台湾时事评论员南方朔也指出,胡锦涛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已正式提出“和平促统”为未来两岸政策总纲领。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也明白暗示,将来北京对台湾将不可能继续“让利”。这已显示出北京在未来五年内,将由过去的“和平反独”,改为更积极的“和平促统”。北京的这种改变,显示出它对马政府过去五年来的唬弄拖延,已开始不想再忍受。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真正进入极不稳定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