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兴奋剂搅动奥运 金牌至上并非中国的独唱

多维 2012-08-06 09:05+-

 被美国短暂反超之后,中国再度以30金17银14铜的奖牌数高居伦敦奥运会榜首。而随着一块块奖牌起舞的,除了高扬的五星红旗、嘹亮的国歌以及场内外呐喊叫好外,最刺激眼球的,当数对中国金牌政治的轮番质疑热潮。

  截至多维记者发稿前,伦敦奥运会已经结束了第8天的比赛。在此期间,女举首位“白卷选手”周俊牵带出的地方利益博弈之争、游泳小将叶诗文破纪录取胜被疑服用兴奋剂、国羽让球风波背后的金牌政治……中国的遥遥领先,应验了“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语态。而加注在奥运会赛场内外的政治兴奋剂,成了中国搅动奥运的另一“砝码”。

  举国体制到底有没有问题?金牌至上论为何将焦点锁定在了中国运动员身上?在一轮接着一轮的质疑声中,这些问题也一再被翻出来公之于众并无限放大。相较于叶诗文兴奋剂风波,国际社会对中国奥运代表团背后附带的政治兴奋剂兴趣尤甚。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举国体制有瑕疵,如巨大的财力投资、机构臃肿、强调集体利益而弃个体利益于不顾等等。但奥运赛场上暴露出的“金牌至上论”却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各国常态化的选择。

  鉴于中国奥运军团就近几届奥运场上的夺金势头,人们不由地联想到其最初几年的落魄和潦倒。在第十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唯一参加比赛的短跑选手刘长春经费无着节衣缩食才挨到伦敦,且在预赛阶段就被淘汰。此后,虽然参加人数有明显改观,但还是未能堵住纷拥而至的“东亚病夫”之类的调侃。

  将视角拉回到今时今日的中国,“东亚病夫”的嘲讽余音已经被势不可挡的争金夺银势头湮没,取而代之的则是对中国金牌制造工厂的总后台——举国体制的质疑。套用民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说,便是“谁叫你是中国人?赢也不是,输也不是。”

  其实,西方媒体将奥运当做政治舞台的做法,并不意外。引领国内话语权的中国媒体一味地随西方媒体而动的作为,却间接加剧了这股政治兴奋剂的蔓延周期和覆盖面。连日来,占国际舆论主导地位的西方媒体,将更多的目光锁定在了对中国金牌至上和举国体制的讨论上,甚至不惜捕风捉影、似是而非,而纵览中国媒体的关注点,除了为博取眼球加入到质疑中之外,也只能在错过报道先机后进行无力的辩争。

  “历史告诉我们,奥林匹克运动中始终存在着政治,不可能没有政治”。这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对奥运与政治的解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欧美等强国对奥运规则的制定和解释拥有主要话语权。处于“后来者”的中国一再“居上”的事实,着实让某些西方国家感到失落和不安。所以,对金牌背后故事的挖掘便成了对中国军团最有力的拷问。

  然那些拿中国举国体制论事的国家和媒体却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也就是说,他们对中国金牌至上的指责,对举国体制的存疑,恰恰将奥运带进了一场政治气氛浓厚的漩涡中。男举运动员吴景彪与金牌失之交臂后发出的那句“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虽然引起了一些人对“为国争光”的逆反,但网络舆论场里的声音并不能代表大多数。追求金牌本无可厚非,抛开添加了政治兴奋剂的“哈哈镜”来看中国,或将能对中国的举国体制做出更为客观中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