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无牌可打?刻意制造“训话场景”
中国对日本的反制,在19日正式通过外交渠道发出通知:全面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 根据日本政府的说法,中国给出的理由是“评估福岛第一核电厂储存的处理水监测结果”,但以目前中日外交冲突来看,都认为是因应先前高市早苗的“存立危机事态”说法,中方所祭出的外交施压手段。 实际上原本今年11月初,中国就已经重新开放进口部份地区的日本水产品,纠结已久的核处理水问题暂时缓解,没想到开放进口后没多久再次关闭,也还不晓得何时有机会解封。
中国不满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7日针对“存立危机事态”的回应说法,先是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发出“斩首”的争议暴力发言,而后中国外交部到11月13日开始强烈反弹,要求高市早苗撤回言论。 中国升高对日本的外交压力,呼吁中国国民不要赴日旅游、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也配合宣布让旅客免费取消赴日班机; 11月16日还发布了留学预警,要国民谨慎思考是否选择日本留学。
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增加对日本的压力,不过针对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斩首”发言,中国外交部完全不置一词,让日本感到不满。 而薛剑本人的 X 账号,最后的动态停在11月11日的多篇转发贴文,此后没有任何更新、也没有对外发言。
但事后让日本又感到不满的是,金井正彰和刘劲松在中国外交部的会面场地,在下午的会谈结束之后,本来严格限制媒体摄影,却在没有事先经过和日本方面的协调下,突然允许媒体拍摄,而有了一系列“刘劲松手插口袋、面对金井正彰”的画面,而被中国新闻媒体和社群网络大作文章,营造“中国上对下”的场景; 日本方面后来也为此向中国提出异议。
然而中国的外交压力不只一波,除了这场北京的“局长与司长”对话无果之外,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傅聪,11月18日在联合国的会议上也针对高市早苗提出批评,甚至直接主张“日本挑衅国际正义”、“公然违反日本走和平道路的基本承诺”,因此“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时至11月19日,中国透过外交管道向日本发出通知:“停止进口日本的水产品。”根据日本方面的说法,中国此项措施的理由,是针对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处理水监测进行加强评估。
中国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起因是2023年8月时,福岛第一核电厂的处理水排入海洋,此举让中国大为不满,进而采取了全面停止所有日本水产品进口的反制措施,中日关系也因此一度紧张。 直到2025年6月,中国才终于决定重新开放部份地区的水产品进口,到11月初时已经有扇贝、海参等产品销往中国。 中国愿意重新开放,被认为是中日双方关系和缓、逐步解决矛盾的开始; 未料才重开第一周,又因为外交冲突而关闭。 中国这一次只说暂时停止进口,目前都还不晓得何时有机会再解封。
中国现阶段的反制会造成的冲击有多大,还需要时间评估。 根据日本的统计资料,2025年1月至9月,中国赴日旅客的数量占日本旅客总数23.7%,占所有外籍赴日游客最高比例。 2023年中国赴日旅客人数242万人、消费额约7.604亿日圆(约48亿美元),到了2024年数量大幅增加,赴日旅客人数698万人、消费额约1兆7265亿日圆(约110亿美元),而今年2025年截至9月的资料,赴日旅客人数748万人、消费额约1兆6.443亿日圆(约105亿美元),也已经超过去年的数据。

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左)18日赴中国外交部,就首相高市早苗“台湾有事”发言进行磋商,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中)以罕见的“手插口袋”姿势送客。 (路透)
根据日本的经济研究者木内登英计算,中国这次呼吁国民暂缓赴日旅游,如果按照2012年尖阁诸岛(即钓鱼岛)争议事件的经验,当时中国访日人数平均减少25.1%,以此来推估这次的日本经济损失,或可达到1.79万亿日元,对日本经济而言仍会是相当规模的打击。 除此之外,假设中国后续加码实施稀土类等贸易管制、或扩大限制农产品进口,也有可能影响日本的经济与物价。
这里提到的2012年事件,是当时的日本民主党的野田佳彦内阁,完成购买钓鱼岛的土地国有化行动(尖阁诸岛国有化),主张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中国政府强烈不满,在中国爆发了一系列反日、抵制日本产品、拒绝赴日旅游的行动; 但没有多久也逐渐恢复正常。
类似的经济措施反制,还有2010年中国不满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中国异议人士刘晓波,指控挪威当局“意图透过诺贝尔奖干涉中国内政”、“颁奖给叛国罪犯”,进而针对中国市占率最大的挪威鲑鱼,突然以“查验出挪威进口鲑鱼有传染病”的理由,采取全面限制进口的报复措施。 一直到2013年挪威政权轮替、转向与中国修好之后,2016才解封了限制措施; 但挪威付出的代价,即是在刘晓波或任何中国人权问题上保持沉默。
不过《朝日新闻》的分析也认为,中国之所以采取这些手段,共同点在于自认为“对方损害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或国家威信”,常以“食品安全”或“不当低价销售”等名义来实施限制,并不会明确宣告是外交对抗手段。 然而一旦外交关系改善,这些限制措施便会撤销; 或是像先前禁止日本水产品一样,从高调的对抗姿态,默默地逐步解封。

中国19日正式通过外交渠道发出通知,全面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 (路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