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移民加拿大,有时候像“精神版庞氏骗局”
是的,姐妹们,我又来劝退了。
我最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35岁往上的朋友,一个个卷着铺盖准备冲加拿大,兴致比年轻人都高。
我以前还很认真地给他们留言、分析利弊。后来我发现——完全没用。他们觉得我是在挡他们发财的路。
直到我刷到某音,我才彻底明白:
在加拿大最爱拍视频的三大群体——装修工、老年护理、陪读妈妈——其实是变相的“民间移民推广大队”。
一个个说得跟加拿大地上天天掉枫叶人民币一样:
“怎么拿身份”“怎么赚钱”“来就能翻身”……
你仔细看,他们大多数连移民顾问都不是,但教你移民的时候,那口气比移民局还官方。
可现实呢?
找工作呢?你一个普工,凭啥让雇主放着本地人不用?
竞争?你卷不过本地人,更卷不过印度学生。
钱?如果家底不厚,很可能撑不到拿PR就先精神崩溃。
最扎心的是:
这场“移民狂欢”里,很多人醒悟得特别戏剧化——
学费都交了,才刷回曾经自己故意忽略的劝退帖;
还有人来了干了几天体力活就裂开了:
工资高?是的。
强度大?更是的。
孤独?加拿大那是批发级别的。
目前的局面基本可以看清了:
这两三年扎堆跑来加拿大的那批人,多数可能还是要回国。
但不同的人,代价完全不一样:
① 代价最小:年轻留学生
反正都要读书,在加拿大当国际生还能练语言、读多大,学历带回国也能用,未来至少还有回旋余地。
② 中等代价:大龄但单身的人
钱花了、时间没了,但至少见过世面,练了语言,人生不会完全亏。
③ 代价最大:拖家带口的中产
孩子在加拿大读了几年书,上不上、回不回都两难。
回国接不上进度,不回继续读国际生学费,真的能压得一个家庭喘不上气。
还没拿下PR之前,整个人就是悬在空里的。
说白了,移民这只鞋,只适合两类人穿得稳:
要么你有加拿大缺的技能,要么你根本不缺钱。
对他们来说,移民只是换个地方生活。
但对普通中产来说,移民是把全部筹码放桌上赌运气。
所以姐妹们,真的别冲动。
多查、多看、多问。
承认自己没有孤注一掷的条件,不是怂,是清醒。
这句话我送你们:
“不是每一扇门都在等你,有些门只是等人往里面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