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从“必提台湾”到“不提台湾”
中美领导人釜山会晤未提台湾,成为这段时间讨论的一个话题。 事实上,在9月的通话中,双方也未提台湾。 这与以往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无论台海形势冷或热、无论中美关系紧张或缓和,“台湾问题”历来都是两国领导人互动中的“必提项”。 如今惯例被打破,让人觉得这背后有什么考量。
在各种分析中,华尔街日报的说法别具一格。 该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习近平这次不提台湾,是为了让美方措手不及:如果提前谈到台湾问题,美方在川普明年4月访华前就有充足时间准备好怎么回应,而不提,反而能让美国摸不清底线,避免提前布防。 这个说法听上去似乎有道理,但在我看来,它在两个方面都站不住脚。
一个方面,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9月19日的通话中,习近平也没提台湾。 如果真是为了让美国“来不及准备”,那麽9月的通话距离明年4月还有七个月,中方理应像过去一样提到台湾,哪怕只是做个样子──过去领导人会谈几乎都提台湾,未必因为台湾议题在彼时突然变得重要,多半是一种例行公事,不得不提。 另一方面,想必中方也清楚,美国对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与诉求早已心知肚明。 中方无非要求美国不要卖先进武器给台湾、不要鼓励台独、应当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公开表态反台独,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立场。 换言之,对中国的这些诉求,即便习近平不提,美国也有充足时间准备好应对明年访华时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提法,不可能到时措手不及。
外交看似复杂,但有时把它剥开来,也很简单,是旁观者人为把一些事情复杂化了。 除此之外,釜山会谈不提台湾,或许也与中国实力增强,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多自信有关。
中国的国力尤其军事力量,近年上升很快,这无疑会让北京在台湾问题上信心倍增,认为时间在中国一方,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自己。 既然台湾是中国内政,就没有必要每次领导人会见或通话都去谈台湾问题──那反而会让美方觉得中国有求于美国,从而借机提出更多要求。 以后,北京只会在自己觉得有必要的时候才和美国讨论台湾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意味着中国对台心态和策略的改变。
这种改变在双方对等关税的较量中也得到了表现。 中国用对等反制逼退了美国,让北京意识到,美国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因此,在台湾问题上,就不必再在每一次中美互动中反复重申──因为中美双方都已清楚各自立场,再多言语也无益,北京相信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和战略自信,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推动统一进程。
这种自信并非抽象存在,已经开始体现在一系列具体动作上。 近几个月尤其四中全会后,北京明显加快了促统步伐: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节”,重新赋予这一历史纪念日政治意义; 新华社以“钟台文”(中央对台工作办公室)名义连发数篇文章,描绘“统一后的台湾”的利好前景,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挡; 重庆公安对台独学者沈伯洋启动侦查程序,向岛内释放威慑信号。 这些举动表明,北京正从“反独”走向“促统”,并试图通过制度化安排把“统一”纳入常态政治议程之中。

中共 《十五五》规划建议把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列为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 如果未来五年中国内部局势没有剧烈变动,北京需要在朝向统一的道路上取得制度性突破——比如提出一个可作的和平统一框架或路线图。 就像上世纪八○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并与英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确立了框架和时间表一样,习近平在他的下个任期也很可能寻求为台湾问题塑造一个类似的政治框架,让统一进程“看得见、说得清”。 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民族复兴这一宏大叙事提供一个可验证的支点。
可以说,从中美领导人过去会见必提台湾,到现在不提台湾,是北京在自信上升后的一种策略调整。 台湾应该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含义,并提前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