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为了一名破产留学生

好裘 2025-11-14 15:52+-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读金融硕士的那一年,那就是:我拿着学术理想的剧本出发,却体验了一把跌宕起伏的生存真人秀。

我怀揣着一个读博梦,选择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的银行与金融专业攻读研究生,选择它主要是觉得学术扎实,能为我未来的学术之路铺一块坚实的跳板。可命运有时候就爱开玩笑,我人刚到荷兰,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就接到了家里的消息——家里的生意出了大问题,破产了,经济支持突然中断了。

真的,就是那么突然,电视剧里的剧情居然演绎到我身上了。我至今都记得,交第一个月房租时,银行卡里余额不足的尴尬和心慌。最后,那笔钱是找朋友借的。我的留学生涯,在一种巨大的经济不安全感中,仓促又狼狈地开始了。

那层对留学生活的浪漫想象,从第一天起就碎了。摆在我面前的,不再是什么“探索欧洲”、“沉浸学术”,而是最赤裸裸的生存问题:怎么活下去?怎么自己养活自己?

屋漏偏逢连夜雨,我又遭遇了一次电信诈骗,损失了不少钱。报警后的处理方式,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异乡人”的无助。好像从踏上那片土地开始,经济压力就如影随形,它逼着我去找实习、找工作,逼着我算计每一分开销,逼着我迅速从一个学生向一个社会人转变。

这种转变,直接颠覆了我的人生规划。读博?太遥远了。当务之急是解决经济危机。我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从课业转移到找工作上,所以学习成绩自然变得平平,远达不到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我最大的遗憾,那个做了很多年的学术梦,在现实面前,我得亲手把它放一放。

Image

说回学习,荷兰被称为“欧洲衡水”,不是浪得虚名。我们专业,计量、Python、风险管理、宏观经济学……课程全是围着风险管理这个核心转,强度极大。两个月一个学期,一年四个学期,感觉就像在跑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每门课都是小组作业加考试,或者期中期末连轴转。

最恐怖的是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挂科率高达30%到50%,平均分就在及格线边上晃悠。很多课的设计,是默认你本科基础非常扎实,甚至像已经学过一次似的。我每天都处在疲于奔命的状态,感觉刚喘口气,下一波浪潮就又打过来了。

除了学业压力,这种“衡水”感还来自于现实与期望的冲突。学校招了很多国际生,但配套比如租房,就是个大难题。课程节奏快、强度大,但学生背景差异也大,跟不上的大有人在。而且,除了那几所最出名的大学,像乌得勒支大学这样的学校,在国内知名度并没想象中高,对于想回国发展的同学来说,这份辛苦的付出,性价比可能就得打上个问号。

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加上经济上的困窘,像一把刻刀,重新雕塑了我。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冷漠和克制了。以前我是个挺理想主义的人,觉得感情和梦想最重要。但现在,我不得不把金钱和自身放在更前面的位置。这不是说我变得势利了,而是我明白了,人只有在生存无忧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去谈风花雪月。当困难真正来临的时候,你没空伤感,只能硬着头皮,一个一个去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里,我也重新审视了很多关系和事情的价值。我开始更冷静地判断,什么事是重要的,什么人、什么关系是值得投入的。有人说这是变得“现实”了,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被迫的、却必要的“成熟”。我学会了“自洽”——接受现实发给我的牌,然后尽力打好它。恐惧没有用,后悔也没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每一件能做的事,解决眼前每一个能解决的困难。走着走着,路可能就清晰了。

Image

当然,留学经历也彻底打破了我对国外生活的许多“滤镜”。

首先,种族歧视是真实存在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在麦当劳,两个中东裔模样的男子,毫无缘由地冲我竖中指,大喊“I hate Chinese People”,甚至抄起餐盘要打我。最让我心寒的是,我用余光瞥见店员看到了全过程,她居然在笑!等我上去质问,她却装傻说不知道。后来警察来了,处理得也非常敷衍。那一刻我深深感到,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少数群体,你的委屈和不安,可能并不会被公正对待。

其次,关于“润”的想象,也需要冷静看待。坦白说,除了我这种因为经济原因选择荷兰的,很多同学来确实是看中这里英语环境好,以及相对更大的留下工作的可能性。但以我目前的观察,真正能找到工作留下来的,可能最多也就两三成。大部分人还是拿着一年期的“搜索年签证”(Search Year),如果找不到,最终只能不甘心地回国。留下的同学里,有本身能力很强又运气好,从四大实习转正的,也有像我这样在中资企业工作的。

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关于中资企业。互联网上容易放大极端情绪,好像外企就一定好,中企就一定坑。但我的亲身体验是,企业之间的差异,远比简单的中外标签要大得多。我之前实习的一家中企,给了我实习生里几乎最高的工资,而且全程线上办公,我只去了四五次公司,完全没影响学业,工作内容轻松,氛围也很好。但当我好心把继任招聘信息发到小红书时,却收到了很多阴阳怪气和无端诋毁的评论。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人骨子里的“崇洋媚外”,会让他们在不了解实际情况时,就轻易下判断。

目前的欧洲,经济大环境并不好,各国政策也趋于保守,找工作越来越难。我的体会是,找工作除了看语言能力(英语和本地语言)和工作经验,文化匹配度,甚至说得直白点,某种程度的“认同”或“崇拜”,可能也是隐形门槛。我的建议很务实:海投简历,数量是基础;别一味拒绝中企,多关注工作内容本身,而不是公司的“Title”;有机会实习一定要抓住,那是试错和积累经验的最好途径。

如今,我在法兰克福做着一份会计工作。短期目标非常现实:努力攒钱,把之前欠的债还清。这件事像块大石头一直压在我心里。等经济压力缓解了,我才能真正喘口气,重新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把生活归零,再重新开始。我心里还是有个小火苗,希望未来能从事偏经济咨询类的工作,用另一种方式圆一个接近学术的梦。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非常希望能得到你的指点,谢谢了!

回望这400天,它击碎了我的滤镜,也重塑了我。它没那么美好,甚至有些狼狈和艰辛,但它让我提前直面了生活的本质。人可能真的没有改变剧本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演好拿到手的剧本。如果说有什么最重要的建议给到打算留学的你,那就是:祛媚——去掉对发达国家、对“轻松高福利”生活的滤镜,冷静地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勇敢地为自己负责。

忠于自己,才是人生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