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一场错误的战争

万维读者网 2025-11-13 16:10+-


作者:赵晓



当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有一句名言:
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艾奇逊之所以说那句名言,是因为他认为:

朝鲜战争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不在美国战略优先级的核心地区,
也没有打击真正的对手(苏联),
最终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得不偿失。

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被用来形容一场战略误判的冲突。

七十年后,中美之间爆发的贸易战,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

七年过去,事实证明:

它同样发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层面,面对错误的敌人——
最终演变成一场对双方都毫无益处、甚至威胁世界的历史性误判


一、错误的时间:制度互信坍塌之后的对撞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美国给予中国 PNTR(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这是一个带有明确制度契约的安排:

  • 美国给予稳定的市场待遇;

  • 中国承诺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最终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这本质上是一个制度互换、一种文明信任。

2016 十五年过渡期结束时,西方普遍得出的结论却是:

  • 国企比重上升;

  • 行政干预增强;

  • 补贴与产能扭曲持续;

  • 民营经济的产权预期摇摆。

于是,制度信任崩塌了。

就在此时——
川普发动贸易战。

这是最糟糕的时刻。

因为2001-2016年,“制度大考”不及格,2018年川普贸易战本是倒逼启动改革再出发的窗口期,却被转化成了全面对抗期;原本可以从制度瓶颈处破题,却变成了关税、反关税的消耗战。


二、错误的地点:从经贸冲突升级为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对抗


贸易战,一开始只是关税博弈。双方完全可以在经贸层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回顾美欧、美日、美加、美墨的历史,也都发生过激烈的经贸冲突,但无一例外——都在经贸层面良性解决,从未演变为地缘政治或文明冲突。


例如:

(1)美日“广场协议”(1985):汇率与贸易不平衡争端,通过谈判达成妥协

(2)美欧“香蕉大战”(1993–2001):持续八年的农产品贸易冲突,最终在 WTO 下和平解决

(3)美加软木争端(Softwood Lumber Dispute,反复爆发于 1980s–2010s):典型的结构性矛盾,通过谈判与仲裁反复化解

(4)美墨“番茄大战”(Tomato War,1990s–2019):反倾销冲突,多次接近升级,但都通过协议收场

(5)美韩汽车关税争端(2000–2010):通过 KORUS FTA(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化解


——这些案例说明:
在成熟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经贸冲突通常都会在经贸层面解决,最终回到谈判桌,不会上升为战略敌对,更不会走向文明对抗

当然,博弈的逻辑本身具有外溢性:

  • 关税科技管制

  • 科技管制供应链重组

  • 供应链重组经济脱钩

  • 经济脱钩地缘安全化

  • 地缘安全化文明对抗化

但是,短短几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经贸摩擦到大国对抗、文明竞赛的巨大跨越——这一切,本来不是不可避免。

同时期,日韩亦面对同样的关税战,但全部选择稳同盟、不回击:加军费、扩大投资、深化规则接轨。

唯独中国选择全面反击,将经贸争端推向战略对撞。
贸易谈判桌转移到技术战场”“军备竞赛”“地缘政治”“拉群打架”价值冲突

贸易战,最终打成了历史上最大的 制度脱钩、战略脱钩

这一切,是贸易战本不应承受的错误战场


三、错误的敌人:美国不是中国的敌人,而是恩人


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叙事中,人们往往忘记几个基本事实:

1. 中国加入 WTO,是美国推动的。
没有美国的 PNTR 法案,中国无法进入 WTO,也没有之后十五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崛起”将无从谈起。

2. 2001–2015,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黄金二十年
出口暴涨、外资涌入、产业升级,几乎都是在美国开放市场、产业遭受严重冲击的条件下完成的。

3. 美国不是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崛起的阻力,而是外在的倒逼动力
邓小平的改革,就是利用美国所代表的文明世界的力量来推动内部的制度更新。

换句话说:

美国不是敌人,而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文明助产士
美国市场文明的规则,本来就是中国需要学习、兑现承认并不断深化改革的方向。

贸易战之所以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就在于——
它把中国发展的恩人、改革的伙伴,错当成了制度的敌人、崛起的阻力。


四、贸易战真正打掉的,不是出口,而是中国的未来路径


7年下来,大家都看到了一个严峻的事实:


1. 贸易战引爆了中美之间的制度与战略脱钩

  • 信任断裂

  • 外资撤离

  • 供应链外移

  • 科技封锁

这不是短期冲击,而是长期锁定
而制度与战略信任一旦失去,很难再回来。


2. 贸易战吞噬了中国的增长引擎


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泡沫破裂、地方债务沉重、创新乏力……
这些本来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解决的问题,反而在对抗逻辑下被延后甚至反向强化:

  • 国进民退进一步加速;

  • 民企信心大幅下降;

  • 改革方向模糊不清;

  • 资本开始用脚投票

3. 中国本快速追赶,如今却出现反转:被大步甩开


数据显示:

  • 2021 年,中国 GDP 达美国 76%

  • 2024 年已跌至 63%

  • 按趋势,中国 GDP 将在 2030 年前后跌至美国的一半

这是苏联化的追赶曲线,而不应是现代化中国的曲线。
追赶的神话已经终结,苏联化的前景阴影在前。

贸易战不是原因,但贸易战让所有问题同时显形,并加速了恶化,这显然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五、如果当年不回击,而是借势改革,会是什么结果?


这是反思中,一个必须问的问题。

如果中国当年选择,借贸易战倒逼改革:

  • 重建民企信心

  • 确立民有经济为主体

  • 放权松绑、扩大开放

  • 兑现 WTO 承诺

  • 修复中美制度信任

  • 以危机为契机启动第二次入世

  • 那么今日的中国——

    不会陷入系统性脱钩;
    不会丧失国际市场信任;
    不会失速;
    不会面临追赶反转。

    甚至可能再来一个黄金十年

    也就是说,贸易战本来完全可能成为中国向市场文明跃迁的跳板,结果却被当成一场民族主义的对抗游戏。

    这,就是最大的历史性错失。


    六、真正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制度的迟疑、改革的停顿


    贸易战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因为:

    • 错误地选择了敌人(把老师当成对手

    • 错误地理解了冲突(把制度问题当成贸易问题)

    • 错误地处理了挑战(用政治对抗替代制度更新)

    中国真正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对市场文明的迟疑、对改革开放的退却、对制度现代化的犹豫。

    中国不是输给美国,而是输给了对文明中国转型的不坚定,对未来和平发展道路的不确定


    七、结语:用文明的逻辑结束一场错误的战争


    贸易战是一场错误的战争——
    它本不该发生,也本不必发生,更不应升级。

    真正的答案,不在关税,不在反制,而在:

    • 重新确立民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

    • 回到产权、契约、法治的市场文明;

    • 兑现 WTO 的承诺,重建制度信任;

    • 让改革开放成为重新接轨世界的道路。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

    • 走出脱钩的阴影;

    • 重拾增长的动力;

    • 重新融入世界文明;

    • 找回民族昌盛的未来。

    种什么收什么。历史如此无情:
    当你把文明伙伴当成敌人,你就必然走向文明的边缘。

    愿中国的下一次选择,不是回击,不是对抗,
    而是寻回改开的智慧—
    回到那条曾经带领我们走出黑暗的光明大道!


    • 最新评论
    • jincao

      造成目前中美紧张关系的责任不在中国,在美国!美国利用中国打赢了与苏联的冷战,接中国的劳动力把本国的劳动集约型企业搬到中国,美国资本家赚取了巨额利润。中国慢慢发展站起来后,发现中国及西发展下去会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打压中国,导致目前的局面。美国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利益行事。帮中国美国根本没有这种纯真的想法!楼下一群恨国党的内心世界无比黑暗,中国按着美国制定的规则发展,到了一天中国要赶上美国了,美国突然改变规则,美国对世界发动的关税战遵循WTO的规则吗?WTO的规则在美国眼里还是规则吗?美国还有意遵守吗?美国前任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二氧化碳目标,下任政府就可以象废纸一样抛弃,这样的国家还有信用吗?这种霸道逻辑谁认可?

      屏蔽
    • lary

      忘恩负义,反目为仇是主轴

      屏蔽
    • ray蔡

      作者格局不够,没有把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放在一个百年之大变局的世界角度来看。中美关系发展至今的矛盾是东升西降的世界两强的权力之争,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争。很难调和几乎是零和游戏或修昔底德陷阱。

      屏蔽
    • g2j2

      继续改革为开放,就要就要兑现世贸承诺、就要公平竞争、就要尊重知识产权,对内就要富民、就要讲普世价值、就要重民企减少国企在经济中的比重、就要政治体制改革、就要亡党,不干!

      屏蔽
    • 吴敬中

      完全不同意。贸易战当然对美国有利。不停的贸易战,最后导致隔绝,中国病毒3.0的时候,美国不用再死人戴口罩,这就是最大的奖赏。作者话里话外,还是希望中国好,但是中国配吗?作者不回答。

      屏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