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一场错误的战争
作者:赵晓
当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有一句名言:
“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艾奇逊之所以说那句名言,是因为他认为:
朝鲜战争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不在美国战略优先级的核心地区,
也没有打击真正的对手(苏联),
最终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得不偿失。
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被用来形容一场战略误判的冲突。
七十年后,中美之间爆发的贸易战,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
七年过去,事实证明:
它同样发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层面,面对错误的敌人——
最终演变成一场对双方都毫无益处、甚至威胁世界的历史性误判。
一、错误的时间:制度互信坍塌之后的对撞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美国给予中国 PNTR(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这是一个带有明确“制度契约”的安排:
美国给予稳定的市场待遇;
中国承诺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最终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这本质上是一个制度互换、一种文明信任。
但 2016 年“十五年过渡期”结束时,西方普遍得出的结论却是:
国企比重上升;
行政干预增强;
补贴与产能扭曲持续;
民营经济的产权预期摇摆。
于是,制度信任崩塌了。
就在此时——
川普发动贸易战。
这是最糟糕的时刻。
因为2001-2016年,“制度大考”不及格,2018年川普贸易战本是倒逼启动“改革再出发”的窗口期,却被转化成了“全面对抗期”;原本可以从制度瓶颈处破题,却变成了关税、反关税的消耗战。
二、错误的地点:从经贸冲突升级为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对抗
贸易战,一开始只是关税博弈。双方完全可以在经贸层面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回顾美欧、美日、美加、美墨的历史,也都发生过激烈的经贸冲突,但无一例外——都在经贸层面良性解决,从未演变为地缘政治或文明冲突。
例如:
(1)美日“广场协议”(1985):汇率与贸易不平衡争端,通过谈判达成妥协
(2)美欧“香蕉大战”(1993–2001):持续八年的农产品贸易冲突,最终在 WTO 下和平解决
(3)美加软木争端(Softwood Lumber Dispute,反复爆发于 1980s–2010s):典型的结构性矛盾,通过谈判与仲裁反复化解
(4)美墨“番茄大战”(Tomato War,1990s–2019):反倾销冲突,多次接近升级,但都通过协议收场
(5)美韩汽车关税争端(2000–2010):通过 KORUS FTA(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化解
——这些案例说明:
在成熟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经贸冲突通常都会在经贸层面解决,最终回到谈判桌,不会上升为战略敌对,更不会走向“文明对抗”。
当然,博弈的逻辑本身具有外溢性:
关税 → 科技管制
科技管制 → 供应链重组
供应链重组 → 经济脱钩
经济脱钩 → 地缘安全化
地缘安全化 → 文明对抗化
但是,短短几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经贸摩擦到大国对抗、“文明竞赛”的巨大跨越——这一切,本来不是不可避免。
同时期,日韩亦面对同样的关税战,但全部选择“稳同盟、不回击”:加军费、扩大投资、深化规则接轨。
唯独中国选择全面反击,将经贸争端推向战略对撞。
从“贸易谈判桌”转移到“技术战场”“军备竞赛”“地缘政治”“拉群打架”“价值冲突”。
贸易战,最终打成了历史上最大的 制度脱钩、战略脱钩。
这一切,是贸易战本不应承受的“错误战场”。
三、错误的敌人:美国不是中国的敌人,而是恩人
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叙事中,人们往往忘记几个基本事实:
1. 中国加入 WTO,是美国推动的。
没有美国的 PNTR 法案,中国无法进入 WTO,也没有之后十五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崛起”将无从谈起。
2. 2001–2015,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黄金二十年”。
出口暴涨、外资涌入、产业升级,几乎都是在美国开放市场、产业遭受严重冲击的条件下完成的。
3. 美国不是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崛起的阻力,而是外在的“倒逼动力”。
邓小平的改革,就是利用美国所代表的文明世界的力量来推动内部的制度更新。
换句话说:
美国不是敌人,而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文明助产士”。
美国市场文明的规则,本来就是中国需要学习、兑现承认并不断深化改革的方向。
贸易战之所以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就在于——
它把中国发展的恩人、改革的伙伴,错当成了制度的敌人、崛起的阻力。
四、贸易战真正打掉的,不是出口,而是中国的未来路径
7年下来,大家都看到了一个严峻的事实:
1. 贸易战引爆了中美之间的制度与战略脱钩
信任断裂
外资撤离
供应链外移
科技封锁
这不是“短期冲击”,而是“长期锁定”。
而制度与战略信任一旦失去,很难再回来。
2. 贸易战吞噬了中国的增长引擎
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泡沫破裂、地方债务沉重、创新乏力……
这些本来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解决的问题,反而在对抗逻辑下被延后甚至反向强化:
“国进民退”进一步加速;
民企信心大幅下降;
改革方向模糊不清;
资本开始“用脚投票”。
3. 中国本快速追赶,如今却出现反转:被大步甩开
数据显示:
2021 年,中国 GDP 达美国 76%
2024 年已跌至 63%
按趋势,中国 GDP 将在 2030 年前后跌至美国的一半
这是苏联化的追赶曲线,而不应是现代化中国的曲线。
追赶的神话已经终结,苏联化的前景阴影在前。
贸易战不是原因,但贸易战让所有问题同时显形,并加速了恶化,这显然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五、如果当年不回击,而是借势改革,会是什么结果?
这是反思中,一个必须问的问题。
如果中国当年选择,借贸易战倒逼改革:
重建民企信心
确立“民有经济”为主体
放权松绑、扩大开放
兑现 WTO 承诺
修复中美制度信任
以危机为契机启动“第二次入世”
那么今日的中国——
不会陷入系统性脱钩;
不会丧失国际市场信任;
不会失速;
不会面临追赶反转。
甚至可能再来一个“黄金十年”。
也就是说,贸易战本来完全可能成为中国向市场文明跃迁的跳板,结果却被当成一场民族主义的对抗游戏。
这,就是最大的历史性错失。
六、真正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制度的迟疑、改革的停顿
贸易战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因为:
错误地选择了敌人(把“老师”当成“对手”)
错误地理解了冲突(把制度问题当成贸易问题)
错误地处理了挑战(用政治对抗替代制度更新)
中国真正的敌人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对市场文明的迟疑、对改革开放的退却、对制度现代化的犹豫。
中国不是输给美国,而是输给了对文明中国转型的不坚定,对未来和平发展道路的“不确定”。
七、结语:用文明的逻辑结束一场错误的战争
贸易战是一场错误的战争——
它本不该发生,也本不必发生,更不应升级。
真正的答案,不在关税,不在反制,而在:
重新确立“民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
回到产权、契约、法治的市场文明;
兑现 WTO 的承诺,重建制度信任;
让改革开放成为重新接轨世界的道路。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
走出脱钩的阴影;
重拾增长的动力;
重新融入世界文明;
找回民族昌盛的未来。
种什么收什么。历史如此无情:
当你把文明伙伴当成敌人,你就必然走向文明的边缘。
愿中国的下一次选择,不是回击,不是对抗,
而是寻回改开的智慧——
回到那条曾经带领我们走出黑暗的光明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