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孔上位 官媒为何隐瞒不报

万维读者网 2025-11-12 23:16+-

(《万维读报》 20251112-4)


新面孔上位 官媒为何隐瞒不报

上个月闭幕的四中全会,成为观察中共军队高层人事地震的一个关键节点。全会前后,一批现役上将或缺席会议、或被官宣落马、或传出接受调查。与此同时,军中多个要职出现“代理”或“低配”现象——原本由上将出任的职位改由中将临时主持,原本由中将执掌的部门则降格由少将代管。这种罕见的权力真空与人事乱象,被外界普遍视为习近平执政晚期军内权力结构失衡的集中体现,也被认为是高层内讧遗留问题的外在表现。

一、上将集体缺席福建舰入列仪式,折射高层人事危机

11月5日,“福建”号航母在三亚正式入列服役。这本应是海军乃至全军的一次盛典,然而对比2019年“山东舰”入列时十余名上将云集的场面,此次仪式却显得异常冷清:到场最高军衔者仅为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升民上将,其余清一色为中将。

按惯例,以下四位上将本应出席却集体缺席:海军司令员胡中明上将、南部战区司令员吴亚男上将、南部战区政治委员王文全上将、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许学强上将。这四人中,胡中明、吴亚男、许学强三人作为中央委员,上个月均未现身四中全会;王文全虽曾出席全会,但其缺席福建舰仪式仍引发猜测。仪式上,海军副司令员崔玉忠中将、副政治委员冷少杰中将代为站位,外界普遍推测,两人已分别代理海军司令员与政治委员职务,暂时主持海军日常工作。       

无独有偶,武警部队的情况同样堪忧。武警司令员王春宁上将在四中全会前落马,政治委员张红兵上将缺席全会。据陆媒报道,2025年7月,原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曹均章中将已升任武警部队代理司令员。

二、多个要害部门现“代理”或“低配” 

11月3日,全军四中全会精神宣讲会在京举行。会场第二排就坐的中央军委机关9名中将中,除王成男、董立外,其余7人均为近两个月内才晋升的中将。这7人分别接掌了后勤保障部、国防动员部、训练管理部等要害部门。

然而,这些关键岗位的调整,官方至今未发布任何正式任命通报。但从实际运作看,已然进入事实上的“代理”状态。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一职。目前,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邱杨仅为少将军衔,却实际主持军委办公厅工作,堪称“低配”典型。

三、“代理”与“低配”背后的权力逻辑      

对于军中频现的“代理制”,分析认为,这种安排往往是“万不得已”之举:相关上将接受调查尚未完全定案,为保证机构正常运转,只能临时指定代理人选。代理模式虽能解燃眉之急,却有明显弊端——被代理者内心难免感到不被信任,工作投入度大打折扣;同时也给当权者留下观察期,考察代理人的忠诚与能力。而代理模式不可能长期维持,一旦台海或南海爆发冲突,指挥链的模糊与信任缺失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代理”往往伴随着“低配”:海军司令员、武警司令员等传统上将职位,如今由中将代理;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原本由中将担任,如今降格由少将主持;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升民未能如前任一样进入政治局;国防部长董军上将至今未进入中央军委。         

这种“低配”现象本质上是军内强人政治的体现。张又侠作为目前军中资历最深、影响力最大的“强人”,在提拔新人时普遍采取“试用期”策略:先让其代理,察言观行;同时通过低配削弱潜在对手的权力基础,确保自身对军队的实际掌控。

无论是“代理模式”还是刻意“低配”,归根结底都是四中全会前后各方妥协的产物,更是军方高层持续内讧的副产品。四中全会虽表面达成某种平衡,但习近平与张又侠之间、太子党系与习近平亲信之间的路线与权力之争并未平息。军中清洗远未到收场之时。相反,随着二十大后第三任期进入下半场,军队人事的乱象恐怕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究竟是习近平权威的进一步巩固,还是张又侠等军中强人影响力的持续扩大,或许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今年双十一:近乎退潮的静默

中国持续一个多月的“双十一”购物节已接近尾声,却未见往昔的喧嚣与狂欢。过去,每到这一刻,各大电商平台都会迫不及待地举办盛大庆典,争相宣布销售额刷新纪录。然而今年,直到11月12日,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与淘宝仍未公布截至11月11日的完整销售数据,仅表示活动将延长至14日。京东虽多年未披露总销售额,却在12日宣称营业额创下新高,下单用户数激增40%,订单量增加近60%。尽管平台各自放出利好消息,但整体氛围却被业内人士形容为“平淡”甚至“低迷”。

陆媒一针见血地指出,已迈入第17个年头的双十一,“正以一种近乎退潮的静默完成转型”。这种静默并非悄无声息,而是消费市场肉眼可见的降温:朋友圈再难见到铺天盖地的“战利品晒单”,小区快递驿站不再大排长龙,促销简讯也从“轰炸”变成零星几条。满减规则虽已简化,却难掩消费者日趋理性的克制。

路透社援引为十余个国际时尚与生活品牌运营中国网店的功夫数据执行长乔什·加德纳的话,今年双十一“喜忧参半”,用“平淡”一词来形容市场情绪与销售表现最为贴切。消费低迷的根源在于房地产危机已持续五年有余,叠加民众对收入安全的普遍担忧,使人们比以往更不愿轻易掏腰包。

为了刺激需求,零售商们使出浑身解数,然而,效果却事与愿违。杭州女装店主陈敏的吐槽道尽了商家的两难:“不开促销,店铺访客量直接腰斩;一搞促销,算上平台佣金和折扣成本,卖一件亏一件。”

从“全民狂欢”到“理性回归”,双十一的这场静默转型,既是消费降级背景下民众选择的结果,也是经济下行压力下零售生态的必然重构。曾经被视为中国消费信心晴雨表的双十一,如今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情绪——谨慎、克制,却又在低谷中寻找新的平衡。

取暖费补贴标准,让人看清了“身份的温差”

前两天立冬了,正式进入冬天了。中国北方很多地方开始供暖了。但山东近日公布的取暖费补助标准,让人还是很诧异。一个取暖的补助标准,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企业退休人员补贴1700元每人每年,机关退休人员厅级4100元每人每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每户600元,农村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每户300元。孤儿,重点困境儿童,每人补贴300元,失业人员,每人补贴仅185元。网友感叹:一份取暖补贴,让人看清了“身份的温差”。

 一篇自媒体热文写道,补贴和工资不一样,补贴是补贫补急,而不是补富。同样是需要帮助的人,有的一人补贴几千块,有的只补贴一百多块。难怪山东会成为考公大省。原来隐藏福利,不止工资和退休待遇,还有这种看不见的补贴温差。

取暖费本质是应对冬季严寒,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补贴。在北方寒冷地区,可以说是冬天的刚需。而为什么最高和最低的能相差22倍以上。这公平吗?难道高级别的人,受到的寒冷更贵吗?补贴根据职级职级评定,但气温不会因为级别而变化。大家都体温36.5度的人,面对的寒冷也是一样刺骨。条件好的可能穿羊毛貂皮,房子保温效果好,抗冻自然更强。没钱的呢?穿着各种塑料做的衣服,不抗冻,动一下还容易产生静电。住的房子保暖性也更差。

  文章写道,取暖补贴本应该按需求,让大家都感受到温暖,但是实际操作却变成“按身份,按级别”,导致差别很大,弱势群体反而得到最少。在大冷天,给本来就有高额退休金的退休人员来说,发高额补贴,只是锦上添花。而对于那些低保户,特困家庭,孤儿,失业人员来说。多发一点补贴,这就是雪中送炭。这些钱说白了都是纳税人的钱,当地做二次分配。钱就那么多,与其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补贴发得科学一些,公平一些,既有温度,也能减少社会矛盾。印度尼西亚今年爆发了大规模骚乱,起因就是议员给自己发高额的住房补贴,引发民愤。而这种现象也并非山东独有,北方很多地方都有这种补贴差异。只不过很多地方看不到困难人群的补贴标准。

文章最后写道,取暖补贴看似小事,却折射出社会的等级。在寒冷的冬天,最需要温暖的人,从来不是那些有钱有权的人,是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弱势群体。希望未来的政策设计,能少一些身份的温差,多一些人性的温暖。

  • 最新评论
  • jkjk

    商业调查内容:
    1:公司章程、公司营业执照提取
    2:公司账号、账号流水、账号余额
    3:公司法人及股东身份信息、个人资产、活动轨迹、联系方式、住址……(关于个人的基本一切可查)
    4:法人及股东家庭成员身份信息及相关信息……
    5:公司员工身份信息、联系方式……
    6:公司供应商信息、公司客户信息
    国内所有公司都可查包括国企、央企、上市公司,咨询合作微信号:dcu2013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