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冬眠而人类不能?

知乎日报 2025-11-10 12:54+-

  天气越来越冷,每天早上离开被窝都成了一场艰难考验。这时候总忍不住羡慕那些能一觉睡过整个冬天的动物——为什么它们能享受这种“终极懒人模式”,而我们人类却要顶着寒风出门上班?知乎答主@若水 认为,动物能在暴食季每天狂吃体重的六分之一,还能像开关一样调节胰岛素抵抗。而人类无法通过暴食囤积脂肪所以难以进行冬眠。

  为什么有些动物能够冬眠而人类不能?

  答主:若水

  750+ 赞同

  之前把人和线虫冬眠做比较,那边建议亲缘关系太远、不好攀比。

  那就攀一个近的,比如熊,看看人为什么不行。

  冬眠最最显著的变化特征,就是体重。北半球的熊,冬眠时间大约是 11 月到 4 月。4 月刚醒的熊,可谓瘦成一道闪电,全身上下仿佛只有一层皮,颤颤巍巍的诠释了什么叫“长期营养不良”。

  从 5 月到 10 月这半年时间,熊的唯一生活目标就是吃,以及找吃的。要是长在山里,就要辛苦一些、奔波捕食。假如投胎投在了优渥生存环境、比如鲑鱼洄游的河边,熊就只需要泡在水里张着嘴,鱼从天降。吃到冬眠之前,熊体重可以增加 50%,胖成一朵云。

640 (17).webp

  “守河待鲑鱼”的熊,在夏天巅峰进时期,每天可以吃高达一百多磅的鲑鱼,几乎是熊体重的 1/6。

  你换算一下,如果人体重 100 斤,每天要吃 15 斤的食物,是不是有点极端?人的进食水平,就不是按照冬眠的暴饮暴食来设计的。

  首先,成人胃的容量通常为 1-1.5 升,进食量过多、又消化不及时的话,可能导致胃部撑爆撕裂。虽然说胃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每天承受15斤食物仍然是严重超出承受能力。

  第二,这 15 斤食物,熊可不是吸的流食,都是一口一口咀嚼吞咽的。鲑鱼虽然逃不过熊口,但也是皮糙肉厚、弹性十足。人如果吃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肉,比如坚果,想想要咀嚼 15 斤,有一种深深的牙疼脸酸感。

640 (18).webp

  强行吃,除非做大量运动、或者是一生一次的极限挑战。否则,随之而来的就是胃肠疾病、代谢紊乱、随机猝死,排名不分先后。

  那熊比人厉害在哪呢?这就是进化的力量,咳咳。

  第一是脂肪的囤积方式。人的脂肪细胞数目扩增只发生在特殊情况下,平时不发生。而人变胖时的脂肪增加,大多都是靠固定数目的脂肪细胞本身体积增大,越撑越圆、以储存更多脂肪。

  但熊对脂肪的囤积,并不是单纯增加脂肪细胞的体积,熊还可以灵活实现大量脂肪细胞数目增加。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脂肪的容器数目,多个脂肪细胞一起吸收还提高了脂肪储备的效率。这就是在“随心所欲变胖”这一点上,熊的厉害之处。

  第二是暴饮暴食时的代谢状态。人如果吃了东西、血糖一上升,马上就会被下丘脑检测到。然后胰岛素出洞,启用各种开流节源的方式,要快速把血糖降下去。其中的一个方式,就是瘦素让你的大脑产生“我真的不想再吃了”的独白----虽然是独白,但你全身的细胞都听见了。

  然后你就吃不下了。再多吃一口,就觉得自己要吐。这么没出息,怎么能吃 15 斤呢!?就算忍住强吃,估计也活不到冬眠。

  熊就不一样了,在暴饮暴食期,熊会有类似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无视血糖,一路狂吃。当然,这一状态是可逆的,不会造成熊的代谢性疾病,允许熊在短期内快速囤积脂肪而不受健康威胁。

  所以这么看,人有硬伤,不能靠自己的努力来冬眠。可以考虑各种借助外力,比如在增重期,使用药物模拟熊的抗胰岛素抵抗机制,使人类也能够快速囤积脂肪而不损害健康。冬眠期,通过代谢调控药物、或基因编辑方法,来模仿熊的脂肪代谢机制,增强脂肪分解效率。

 

  答主:月塔

  500+ 赞同

  人类也有类似的做法,叫做“猫冬”。

  简单来说就是东北等地的居民进入极寒季节后,开始长时间的不出门,一天只吃两餐;

  每天睡到八九点钟,起来做饭烧炕,十点左右吃早饭,吃完饭后也仅在屋里活动;

  唠嗑、打牌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继续做法+烧炕,吃完晚饭便睡觉。

  如此周而复始,整个冬季不出门,不做任何活计,这便是所谓的“猫冬”,在 70 年代之前,北方农村的居民基本上都有猫冬的习惯,东北地区尤甚,甚至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都在猫冬,除了偶尔搞了大集交易些物品外,基本上不出门,自然也不干什么活,气得某些领导哇哇大叫,直骂东北人是懒鬼,“夏季搞社会主义,冬天去搞资本主义”:

  东北农民“猫冬”的习惯很不好,冬天不搞农田基本建设,还大搞农村集市贸易就更不好了,他认为搞集市贸易就是搞资本主义。他要求破除“猫冬”和集市的坏习惯,他说:“搞社会主义,夏季能搞,冬季更能搞,为什么夏季搞社会主义,冬天去搞资本主义呢?

  实际上大部分的哺乳类和鸟类等温血动物是不会真正冬眠的,两栖类、爬行类需要冬眠,是因为它们的代谢功率低,不足以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进而输出运动所需要的能力,只能选择暂时冻结自己,被迫进入休眠状态,除非天气转暖,两栖类和爬行类是无法从休眠中苏醒的。

  哺乳类等温血动物的冬眠其实都和东北农村的“猫冬”差不多,单纯的是因为外面没有活计可做,没有动植物可吃,再加上天气太冷不愿出门,所以躲在自己的家里(熊仓)不出去,通过减少活动来避免消耗过多的能量。

  在冬眠的过程中,熊也并不是直接睡死了,睡够了也会起来活动活动,会检查熊仓周围出现的异常情况,会趁着天气好出去晒太阳,运气好还能搓顿早餐吃,然后回去继续睡觉。

  如果在食物充足的状态下,比如在人工饲养的狗熊,他们的状态真的和猫冬一模一样,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起来吃饭,活动,回去睡觉。比如俄罗斯人养的网红熊曼苏尔,知道外面有吃的之后,每天都起来吃饭,基本上不怎么冬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