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原本每晚睡两次觉
如今我们把一觉睡到天亮视为理所当然,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这并不是常态。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每晚会分两次睡觉,先是第一觉,然后在午夜醒来一会儿,再进入第二觉。
这种中断的夜晚并不意味着失眠,而是一种自然的节奏。每次睡眠持续数小时,中间会有一段一小时或更长的清醒期。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地的历史文献都描述过,人们天黑后早早入睡,午夜醒来一阵子,再睡到天亮。
有些人起床添柴、照看牲畜,有些人则静静躺在床上祈祷,或回想刚才的梦境。前工业时代的信件与日记中记载,人们常在这段时间读书、写信,或与家人邻居轻声聊天。还有不少夫妻,会在这段时间亲密相处。
从古希腊诗人荷马到罗马诗人维吉尔,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第一觉结束时刻的描写,可见分段睡眠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
第二觉的消失
这种双段式睡眠的消失,主要发生在过去两百年。它并非生理的演化,而是社会节奏的改变。
首先是光的革命。十八世纪起,油灯、煤气灯、电灯陆续出现,让黑夜变得明亮。人们不再在日落后入睡,而是在灯光下延长清醒时间。
从生理角度看,夜间的明亮光源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使身体更难在半夜自然醒来。普通室内灯光就能抑制褪黑素,让人更晚入睡,也更难进入第二阶段睡眠。
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更深远。工厂制度要求工人按统一作息,推动了整块式睡眠的观念。到了二十世纪初,连续八小时睡眠成为新的社会标准,彻底取代了人类千百年来的分段睡眠节奏。
然而,在模拟无光冬夜的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当人被置于长期黑暗、没有时钟或灯光的环境中,睡眠自然会分为两段。2017年,一项在马达加斯加无电农村的研究也发现,当地居民仍然多在午夜短暂醒来。
光、时间与冬夜
光线不仅决定我们的昼夜节律,也影响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受。冬天清晨的光更弱、更晚出现,使身体更难保持节律。晨光中含有大量蓝光,有助于抑制褪黑素、唤醒身体。如果这种光信号缺失,时间感就会模糊。
在实验室和洞穴的时间隔离实验中,人们在没有自然光或时钟的情况下生活数周,常常忘记日期,甚至错算时间。这种时间漂移在极地冬天尤为明显,漫长的黑夜让时间仿佛停滞。
研究发现,长期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比如冰岛人及其后代,似乎在遗传上更能适应这种极端光照变化。他们罹患冬季抑郁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群。
来自Keele大学环境时间认知实验室的研究显示,光、情绪与时间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实验中,志愿者观看英国和瑞典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虚拟场景,结果显示在昏暗或傍晚的环境中,他们觉得两分钟的时间更漫长。这种时间延展在情绪低落的人身上尤为明显。

(示意图)
失眠的新视角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教育要整夜熟睡,因此半夜醒来常让人焦虑。但睡眠专家指出,短暂的醒来其实十分正常,尤其发生在梦境阶段的交替期。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应对。
时间在大脑中的流动并非恒定。焦虑或无聊会让时间变慢,而平静与专注则让它飞快流逝。没有像古人那样的午夜间隙,现代人一旦在凌晨三点醒来,往往会陷入无尽的等待,感觉时间变得异常漫长。
认知行为疗法建议,如果醒来超过二十分钟仍无法入睡,不妨起身,在昏暗灯光下做些轻松的事,比如阅读、写日记。当你再次感到困倦,再回床休息。
睡眠专家也提醒,不要盯着时钟。接受清醒本身,并理解时间感的心理机制,可能才是重新入睡的关键。
结语
也许我们并没有睡不好,只是忘记了人类原本的节奏。
那种在夜半醒来的片刻寂静、在黑暗中思索或相拥的时间,曾经是我们与夜晚共处的方式。它不是失眠,而是一种古老的平衡,一半给梦,一半给清醒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