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生留美25年兴衰史:谁真正吃到了红利?

一亩三分地Warald 2025-10-14 16:30+-

前几天有个《为什么总是00后倒霉?》的热帖,引发了广泛讨论。

我想系统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特别是留学生在美国就业层面的变迁轨迹。希望能帮大家看清楚:过去这些年,经历了哪些动荡、出现了哪些机会?到底谁真正吃到了时代红利?

核心观点预告:

•真正的红利期只有2011-2014年这短短4年•每一次危机后的反弹,都成就了少数"抄底"的人•2025年可能是新的历史拐点


个人经历与社区观察:25年变迁史

第一阶段:荒芜年代(1990年代末-2003年)

关键数据:

•IT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暴跌80+%,用了16年才恢复•911后拒签率:2002年留学生签证通过率极低,我亲测不足5%•H1B配额:从25万+骤降至6.5万

从我在美国期间认识的老前辈们的经历来看,这个时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生存模式。不是谈理想和选择的时候,而是看能否活下来。

当时整个行业都在讨论为什么要在美国招人,而不是直接外包到印度。"AI = All Indian"其实在那个年代就存在了。

个人观察:Warald在美国的第一年,遇到了一些2000年高峰时期的转码人士,她们几乎都是女性,都是F2/H4等配偶身份,这些人在高峰期转码,但2003年春季毕业后,就业率为0%,没有任何人找到工作。随后,自费读CS硕士的中国人几乎为零,印度人也暴跌但仍有少数。

第二阶段:缓慢复苏(2004-2008年)

转折点识别:2004年夏天,我周围开始出现零星的成功求职案例。到2005年,包括之前在2003年全军覆没的那些F2/H4转码群体,也全都找到了工作,实现了100%就业。Warald也经历了拿到第一个offer并在一年后跳槽等过程。

这个阶段给我一个重要启示:当悲观情绪达到极点后,哪怕微小的改善,都会因为供需严重失衡而让少数人获得超额收益。

金融界有句名言:"buy when there's blood on the [Wall] street, even if the blood is your own",在留学就业市场同样适用。

说到金融,这个阶段美股靠金融行业支撑,去华尔街做quant是诸多理工科PhD的梦想;统计和生统就业好于CS,加上会计,这算是硕士生短平快就业三大专业了。从H1B数据上来看,电子工程和工业工程也不错。

第三阶段:二次打击(2008-2010年)

我们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

•2008-2009年美股跌幅:55%+,动荡持续2年•H1B使用情况:2009年全年都有名额,2010年初才用完 当时"毕业即失业"成为默认状态,回国成为几乎所有人的结局。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崩溃,远甚于2020年疫情;金融危机带来的大裁员,规模也远胜于2022年开始的这次。

第四阶段:黄金时代(2011-2015年)

里程碑事件:

•2009年,一亩三分地成立•2010年底,地里出现两个"硕士毕业、多个offer、十万年薪"的案例•2011年,刷题文化开始兴起•2011年,一位版主读书期间被工作找上门,入职后4年拿到绿卡(EB2/3)•2013年,有同学说"谷歌疯狂招人,我想去谷歌随时可以去,为什么现在要去?"

这个时期的特征:供不应求。市场对CS人才的饥渴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如果你找不到工作,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但警示信号也在2015年开始出现:有大厂实习经历的同学,开始在秋招中遭遇谷歌拒面。

第五阶段:逐步收紧(2016-2019年)

这个阶段,“万物转码”成为共识:

•EE就业最好的方向是转CS•即使不转码,也要去互联网公司做Data Science•CS Master New Grad薪酬涨到15-18万,Meta实习转正有人拿10w签字费,这类吸睛案例使转码成为焦点

关键节点:

•2016年:亚马逊首次因为招满而提前停招new grad•2017年:中国赴美留学新生人数达到历史峰值10万+•2017年:地里热帖讨论《2018及以后是否还应该转CS?》

第六阶段:过山车时代(2020-2021年)

疫情初期恐慌 vs 2021年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市场再次好到"如果你找不到工作,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疫情前,硅谷大厂Senior Engineer年包30w,2021跳槽杀上50w;股市狂飙,也让很多Staff W2收入杀上百万。

但这种繁荣,事后看来更像是"回光返照"。

第七阶段:新的现实(2022-2024年)

大裁员的到来,打破了很多人的信仰。2022年下半年Warald在地里说谷歌将撕offer和裁员时,收到了创纪录的"踩",说明很多人还沉浸在"谷歌永不裁员"的幻想中。

美国大裁员集中在白领工作,但蓝领工作机会多、收入涨幅高;随着AI的兴起,EE又重新雄起。

第八阶段:新拐点?(2025年及以后)

数据趋势:

•中国大陆留学新生:从10万+跌至5万+(2023-2024学年)•Warald预计2025-2026学年可能不超过3万•印度F1签证:2024年7月同比下降50%•美国CS基础人才不再短缺,很多美国人读完CS本科后失业

与此同时,Meta为挖AI人才豪掷上亿美元。AI顶尖人才的身价,已比肩全球体坛巨星。

AI是否是泡沫?众说纷纭,但也有共识:

•AI抢走了很多new grad的工作机会•CS成为就业率最差的专业之一•手握美股尤其是重仓科技股的人,资产飙涨


谁真正吃到了红利?

只有在2011-2014年求职(对应2009-2012年赴美读硕)的人,才大面积、真正吃到了时代红利。

早期留学生(包括Warald这一代)面临的现实:

•大多需要读博士,读博周期长,毕业时年龄已大•经历了多轮经济周期的打击

2016-2019年是缓慢恶化,有人欢喜有人愁,红利并不普遍。2020年以后极度动荡,很难有红利。


经验总结与前瞻分析

历史经验的三个规律:

1.危机后的反弹最受益于"抄底"者2.当所有人都知道某个机会时,红利期就结束了3.供需关系决定一切

对当前局势的判断: 解决方案只有两个:

•增加机会(经济爆发创造更多机会)- 难度大•减少竞争者(留学生减少)- 正在发生

中国留美学生人数已从10万+跌到可能的2-3万,回到2008-2009年水平,各国留学生也在减少。


给正在考虑的人的建议

问题一:现在还要来美国留学吗?
取决于风险承受能力和时间视角:

•追求确定性:现在不是好时机•愿意"抄底":可能是机会,但风险大

问题二:已经在美国的人怎么办?

•做好长期准备,不指望速成•关注AI等新技术影响,提前适应•保持学习和技能更新,危机中求生存

问题三:如何判断拐点?

•美股尤其科技公司股价•地里求职成功案例数量和质量•各大公司的招聘政策变化•H1B使用速度•留学生人数变化


写在最后

风险提示:以上分析基于历史观察和数据,不构成留学建议。任何决策都有风险,需要结合个人情况理性判断。

  • 最新评论
  • lary

    是四十五年吧?

    屏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