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十月:印太防卫弧线正在成形
十月出现两个关键时刻:日本高市早苗即将成为首位女首相,延续强化防卫与经济安全的路线; 台湾总统赖清德则在国庆演说中提出民主台湾是印太和平稳定的枢纽。 这一南北呼应的时刻,象征印太民主阵营正从理念合作迈向安全分工。
在此背景下,印太防卫弧线正加速成形。 川普政府重返白宫后,战略重心从多边共构转向双边协调,要求盟友在各自区域承担具体安全责任。 日本推进防卫自主化,台湾强化科技与制度韧性,菲律宾扩张南海防卫部署,澳洲则巩固南向防线。
这条从东京、台北、马尼拉到堪培拉延伸的安全连动带,正由各国在地缘压力下共同编织而成——不仅是地理的串联,更是制度与能力的再分配,使横跨东海至南海的印太防卫弧线首次具备现实结构。
川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回归“力量中心论”,以双边协调取代多边共构。 相较拜登时期强调制度建构与价值连结,川普更注重“责任分摊”与“实力平衡”,也就是盟友必须以实际军力、产能与投资支撑安全承诺,而非仅以外交宣示表态。 这种策略思维的转向,使印太架构从集体共构走向权力分工,也让美国在区域中维持领导而非包办的角色。
同时,澳洲的防卫投资也体现这种责任转移。 堪培拉近期启动核潜艇造舰与维修设施升级,象征AUKUS计划正从战略构想走向能力建构。 美国透过技术移转与安全协调,仍扮演印太防卫链的核心领航者,但不再提供“全面防护”,而是要求伙伴国在各自的战略节点承担更多任务。
日本成为东北亚安全架构的主动塑形者
日本在高雄市早苗接任首相后,将延续安倍以来的战略转型,她提出以强化防卫力与外交力为核心的国家愿景。 同时主张调整防卫三文件,建立可因应太空、网络、电磁波与无人机威胁的新型防卫体制,并推动成立“国家情报局”与制定“防间谍法”,以整合情报能量、提升防卫效能。
这种防卫自主化,不仅是针对中国威胁的回应,也展现日本从“同盟依赖”走向“责任承担”的路线。 高雄市推动的自由开放的印太(FOIP)进化版,强调与理念相近国家深化合作,包括扩大CPTPP与欧盟经贸网络。 日本的角色正从美国的同盟支点转为印太的战略节点,成为东北亚安全架构的主动塑形者。
台湾的角色升级:从防卫节点到制度支点
作为连结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关键枢纽,台湾的战略功能已超越传统防卫节点。 随着赖清德提出“台湾之盾(T-Dome)”与“印太和平枢纽”理念,台湾正把防卫思维转化为“整合性安全”——以科技、产业与制度韧性支撑区域稳定,成为维系印太开放秩序的重要节点。
在这条从东京、台北到马尼拉、堪培拉延伸的安全带上,各国同步调整防卫重心。 日本推进经济安全与防卫自主化; 澳洲深化AUKUS合作,升级核潜艇造舰与维修能力; 菲律宾在巴丹群岛启用“前进作战基地”(FOB),与台湾形成呼应的北段防卫网。 这些动态使印太第一岛链从单线防御转化为多支点架构,强化联防的弹性与纵深。
同时,美国的战略再配置推动区域安全制度化。 从供应链重组到防卫责任分摊,华府以“双边协调”取代“多边共构”,要求盟友在各自区域发挥主动能量。 台湾不再只是防卫末端,而是以半导体、AI、资安实力与自主防卫决心,成为印太安全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从“防卫自身”走向“支撑秩序”,以科技与制度可信度巩固印太防卫体系的持续性。
堪培拉近期启动核潜艇造舰与维修设施升级,象征AUKUS计划正从战略构想走向能力建构。 (取自英国政府网站)
从防御体系到制度基座:印太战略的结构转型
这不只是外交语言的延伸,而是一场战略转型。 印太防卫的再平衡,正从“地缘连线”迈向“制度联防”:美国提供战略框架,日本建构防卫能量,澳洲强化海上纵深,菲律宾稳固南向防卫,而台湾则以科技、制度与韧性支撑整体稳定。 这条从北到南的安全带,不再只是应对威胁的防御体系,而是支撑印太秩序的制度基座。 台湾在其中的角色,也由防卫节点升级为制度行动者——以可信度与持续性,成为区域稳定的关键支点。
整个印太的防卫布局,正在从外在威慑转向内在稳定。
※作者洪浦钊为东海大学中国大陆暨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执行长